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用電腦、玩手機的低頭族越來越多,頸椎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有研究表明頸椎病的發病率甚至超過了糖尿病,成爲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來,先讓我們看一組圖

如果前傾呈15°,頸椎負重大概爲 24 斤,

如果前傾呈30°,頸椎負重約爲 36 斤,

如果前傾呈45°,頸椎負重達 44 斤,

而呈60°時,頸椎負重可達 54 斤。

這個時候的你是否在想,我平時是什麼姿勢呢?

經歷瞭如此般的蹂躪,我們的頸椎還好嗎?

頸椎病,相信我們都耳熟能詳。

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相鄰結構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血管等)並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牀表現的疾病。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基本內容:

1.頸椎椎間盤退變或椎間關節退變。

2.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

3.出現相應的臨牀症狀和體徵。

4.有相應的影像學改變。

爲什麼得頸椎病?

1.頸椎間盤退行性變 是頸椎病發生和發展中最基本的原因。由於椎間盤退變而使椎間隙狹窄,關節囊、韌帶鬆弛,脊柱活動時穩定性下降,進而引起椎體以及附近的關節和韌帶等變性、增生、鈣化,使頸段脊柱不穩定,形成惡性循環,最後發生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引起一系列表現。

2.損傷 急性損傷可使原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損害加重而誘發頸椎病;慢性損傷對已退變的頸椎可加速其退變過程而提前出現症狀。

3.頸椎先天性椎管狹窄 是指在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使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即使退行性變比較輕,也可出現壓迫性症狀而發病。

頸椎病有哪些表現呢?

首先,頸椎病主要分爲比較輕型也比較常見的頸型頸椎病;程度嚴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以及不典型表現的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

說了這麼多,好像也看不懂,到底頸椎病分型是如何呢?

(一)頸型頸椎病

1.患者主訴枕部、頸部、肩部疼痛等異常感覺,可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2.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

3.除外其他頸部疾患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頸部症狀。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症狀(手臂麻木、疼痛),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一致,體檢示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2.影像學檢查所見與臨牀表現相符合。

3.除外頸椎以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徵、網球肘、腕管綜合徵、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及肺尖部腫瘤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爲主的疾患。

(三)脊髓型頸椎病

1.臨牀上出現典型的頸脊髓損害的表現,以四肢運動障礙、感覺及反射異常爲主。

2.影像學檢查所見有明確的脊髓受壓徵象,並與臨牀症狀相應。

3.除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椎管內佔位、急性脊髓損傷、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脊髓空洞症、慢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等。

(四)其他型頸椎病

該分型涵蓋既往分型中的椎動脈型、交感型頸椎病。

1.臨牀表現爲眩暈、視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聽力障礙、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體檢可出現旋頸試驗陽性。

2.影像學表現:X 線片可顯示節段性不穩定;MR 可表現爲頸椎間盤退變。

3.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腦源性及耳源性眩暈等其他系統疾病。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應視爲頸型、神經根型以及其他型頸椎病的首選和基本療法。

二、合乎生理要求的生活和工作體位是防治頸椎病的基本前提,應避免高枕、長時間低頭等不良習慣。

三、非手術治療的基本療法及應用原則

1.頭頸牽引:以安全、有效爲前提,強調小重量、長時間、緩慢、持續的原則。 牽引重量爲患者體重的1/ 12~ 1/14。 可在牽引下進行頸背部肌肉鍛鍊。

2 物理治療:頸託制動、熱療、電療等治療方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症狀。

3.運動療法:適度運動有利於頸椎康復,但不提倡使頸椎過度活動的高強度運動。

4.藥物療法: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神經營養藥物及骨骼肌鬆弛類藥物有助於緩解症狀。

5.傳統醫學:可予以適度按摩,但應慎重操作。手法治療頸椎病(特別是旋轉手法)有造成脊髓損傷的風險,應謹慎應用。

之後將陸續爲大家推出頸椎病的居家康復運動,感謝大家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