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比較常見的死刑便是砍頭,爲此就誕生了一種特殊行業,劊子手,不過隨着封建王朝的終結,這種殘忍血腥的行刑方式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在等級鮮明的封建社會,一直有"下九流"的說法,比如師爺、衙役、裁縫和剃頭匠等等,這些行業都歸於此類,不受世人待見,而劊子手比起下九流來,卻是更加不堪。

在百姓眼裏,劊子手這個行當殘人肢體,害人性命,實在是太損陰德,是會遭報應的,因此除非是實在喫不上飯的人,爲了活命纔會選擇這個行業,劊子手一直是師徒傳授,並非是子承父業,許多人就因爲這樣娶不上老婆,斷了香火,沒辦法只有讓徒弟接過手中的鬼頭刀。

清末歷史上最後一個劊子手便是鄧海山,他出生於湖南一個農村家庭,因爲戰亂的緣故,他找不到出路,只能選擇做了衙役這個差事,並且拜在了當時湖廣行省的行刑人佟紹箕門下。

在做了佟紹箕的徒弟後,鄧海山才發現劊子手這個行業學問大着呢,爲何這麼說呢?首先如何才能乾脆利落地砍下犯人頭顱,又要儘量避免他的痛苦,同時最大程度上給犯人家屬一具全屍。

最初佟紹箕讓鄧海山每天用比行刑刀還要重的大鐵刀鍛鍊臂力,這個大鐵刀沒有開光,可鄧海山卻用它劈開數百個冬瓜,當時佟紹箕會在冬瓜上畫一條線,一刀下去,冬瓜被劈成兩半,而刀剛好切開這條線,這纔算是合格。

緊接着,鄧海山還要跟着師父去刑場打下手,在屠宰場義務幫忙宰殺牲畜,這樣持續數年,鄧海山才正式出師,在長沙縣的衙門獨自擔任劊子手,鄧海山一直記得師父傳他的那幾句口訣:莫與犯人交頭語,不理人犯攀親故,莫視目,斷頭臺前是死人,從峯迴絕天路

有了行刑口訣和經驗,鄧海山的兇名傳遍了十里八鄉,在清朝結束後的民國前幾年時間裏,許多地方還在堅持用砍頭的死刑,鄧海山依舊得到了聘用,此期間他一共行刑了300場,直到1914年政府徹底棄用了砍頭的刑罰,年過花甲的鄧海山就這樣失業了。

因爲沒有攢下太多的錢財,又加上格局動盪,導致鄧海山沒有一個徒弟給他養老送終,他幾次想皈依佛門,結果連佛門都拒收他,晚年的鄧海山只能勉強依靠政府發放的微薄補貼度日,1925年,鄧海山淒涼的死在了一間茅草屋中。

他生前面對記者採訪時,提到自己的境遇依舊是憤恨難平,他說道:"我所殺之人,皆犯國法,與我何罪?"隨着鄧海山的去世,劊子手這個行業也正式落下了帷幕,他們也成爲了歷史,其功過就留給後人評說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