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許多父子名將,例如,戰國末年的王翦和王賁;秦朝時期的蒙武和蒙恬;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薛訥等。在漢朝初年,也有一對著名的父子名將,他們便是周勃和周亞夫。

劉邦曾說過:“安漢者必勃也!”周勃當年幫劉邦建立漢朝,立下赫赫戰功。周勃去世後,他的兒子周亞夫繼承了絳侯的爵位,周亞夫善於用兵,能力甚至超過乃父,他僅用三個月便平定了“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

周亞夫最著名的軍事故事莫過於細柳閱兵,當年漢文帝到周亞夫的軍中,軍中將領明知皇帝到來,但沒有大將軍的軍令,便不敢給皇帝開寨門。後來周亞夫傳令給漢文帝開門,轅門的士兵還不忘提醒漢文帝:軍營中任何人都不能騎快馬(疾馳)。漢文帝最終感嘆:“嗟乎,此真將軍矣!”

可見,周亞夫治軍之嚴。周亞夫帶兵,有一個訣竅,那就是處變不驚。《史記》記載:

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頃之,復定。

即,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一天晚上,軍營中突然發生異動。周亞夫在大帳裏都能聽見騷亂聲。但周亞夫故意躺在牀上不動。不一會,大家看大將軍都沒有把騷亂當回事,於是各自堅守崗位,那些混進來試圖製造混亂的奸細,很快被抓住了。

七國亂軍見周亞夫難以對付,於是集中攻打梁王(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大驚失色,連忙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裝作什麼事都沒有。漢文帝怕弟弟有失,也不停地催促周亞夫,周亞夫還是堅守不出。最後,齊國叛軍竟然突然停止進攻梁王。原來,周亞夫早已派人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沒有糧食,必然會退兵。周亞夫早料到這種結局,當然不用出兵援救梁王。

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周亞夫的確是一位“處變不驚”的名將。當然,他這種“處變不驚”,是建立在他軍紀嚴明、把接下來的事情盤算得當的情況下。370年後,周亞夫的這一特點,被另一位名將學到精髓,此人就是三國名將張遼。

張遼,字文遠,乃東漢末年曹魏名將,先跟隨董卓、呂布等人,後來投奔曹操。在曹操麾下,張遼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破烏桓。在合肥之戰中率800將士衝擊東吳10萬大軍,差點將孫權殺到馬下,威震逍遙津。雖然如此,張遼並不僅僅是一員勇將,他還精通謀略,智慧過人。

公元前208年,當時荊州未定,曹操想讓張遼率領一支隊伍駐守河南,以備攻打荊州之需。在大軍出發之前,曹操親往張遼營中。當天夜裏,軍中突然有幾個士兵造反,四處放火。全軍將士頓時騷動起來。有一些高級別的將領連忙放棄自己的崗位,奔向曹操的大帳。就在此時,張遼高喊:都不要動!

“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張遼的意思是:都別動,並不是所有將士都造反。造反的人是想製造混亂,擾亂我軍心,然後趁亂取利。然後張遼繼續傳令。

張遼要求所有沒造反的將領都待在原地不動,然後他親自率領數十名親兵站在軍營中央,幾分鐘後,就把帶頭謀反的幾個士兵捉住,立即殺掉。

事情過後,曹操對張遼這種“處變不驚”的態度非常讚賞,而張遼卻說:“我只是學習漢初絳侯周亞夫的智慧而已。”

處變不驚、以靜制動,一直是古代戰場上的智慧。只是,這種智慧需要強有力的軍紀相配合,若是失去了對軍隊紀律的控制,三軍不聽號令,那再好的軍事策略也都無用。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將領都學習過周亞夫,例如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吳漢就是其中之一。

吳漢擔任大司馬的時候,曾經有敵軍夜襲軍營,軍中將士受到驚擾,吳漢掀開大帳,讓將士們都能看到他安然睡在牀上。將士們看到大司馬如此淡定,便回到自己的崗位,導致敵人偷襲失敗。當天夜裏,吳漢挑選精兵強將,給對方來個反偷襲,結果大破敵軍。

軍事即常事,軍事上的智慧,就是我們日常中常用到的智慧。本文通過《智囊全集》給大家分享了周亞夫、張遼等人的故事,您讀完是否深受啓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