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位于中国香港九龙与新界之间的庞大城寨是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也是曾经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九龙城寨"发展史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战败的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1843年,中国清政府开始在九龙半岛的北端建造了一座容纳150名士兵的"堡垒",诣在显示清政府的军事存在,后来被称为"九龙城寨"。

1860年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将九龙半岛完全割让给英国,唯一的例外是这座有围墙的"九龙城寨"。

在接下来的30年里,英国当局试图通过谈判控制这座城市,但是都没有成功。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了"九龙城寨"依然被清政府管辖。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占领九龙半岛为了修建启德机场的跑道拆毁了"九龙城寨"的城墙。

"九龙城寨"拆迁史

二战之后,难民涌入九龙半岛。到1947年,已经有超过2000人在"九龙城寨"修建棚屋定居。随着人潮的不断涌入,"九龙城寨"也变得越来越肮脏和拥挤。香港当局对这里的生活条件感到震惊,并制定了清理难民的计划。

1948年1月5日,香港公共工程署在大批警力的支援下将棚户区居民移走,并拆毁了所有贫民窟新建的棚屋。然而不到一周,原来的居民就返回重建他们的棚屋。

当警察试图再次干预时,更大的麻烦爆发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座"九龙城寨"的管辖权很难界定,最终香港当局让步了,驱逐计划停止了,临时的难民棚屋慢慢发展成为了一个日渐庞大"城寨"的一部分。

在1948年之后,香港当局已经对"九龙城寨"采取了"不干预"政策,于是这里成为了一个法外之地:没有税收,没有对企业的监管,没有医疗保健,没有规划,当然也没有警察。

有组织犯罪确实在这里生根发芽,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定义这座城寨,反而是企业家们被私人房东提供的低租金所吸引,于是成百上千的工厂在这里建立起来,生产效率和利润都令人瞩目。

各类企业的大发展带来的是"九龙城寨"制造的商品开始陆续出现在整个香港、中国大陆,甚至在出口到世界各地。

不仅仅是塑料和纺织制品,食品制造业也是"九龙城寨"的特色,可能生活在高档社区的那些香港富人并不清楚,他们餐桌上的点心和鱼丸就经常来自这里。

同时,这座城寨的居民表现出了非凡的适应和创造能力,尽管城寨的边界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还在继续涌入城寨,但是依然难不倒城寨中的建筑工人。

为了满足可以容纳更多人的需求,城寨中的建筑越来越高,各式的塔楼开始向天空延伸。由于不需要规划许可,塔楼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带来的问题就是建筑的质量很难有保证,以至于高层建筑经常发生沉降而倾斜倚靠在一起,城寨中的居民则打趣的称之为"情侣楼"。

数量庞大的塔楼紧紧的靠在一起看似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几百条大多数只有1米宽的小巷遍布其中。尽管"九龙城寨"的面积仅有0.026平方公里,然而却有350栋10至14层高的建筑,容纳了10700多户家庭,有超过33000多名居民在此生活,几乎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到了1963年,香港当局准备再次对"九龙城寨"采取措施。香港当局颁布关于"九龙城寨"的拆迁计划,并提议将城寨的居民重新安置到附近的一个新的地产开发区定居点。不过计划公布后,城寨中的居民立即组成了"九龙城寨反拆迁委员会"。

随后,拆迁计划又被搁置了。

时间来到了1987年1月14日,香港当局宣布了新的"九龙城寨"拆迁计划,随后住房署的400名官员开始进入城寨中与居民协商。

经过几年的谈判,香港当局最终与居民和企业主达成补偿协议,总额为27.6亿港币。就平均而言,每个居民的个人住房补偿约为38万港币。

1992年7月2日,"九龙城寨"终于被清场完毕。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1993年3月23日"九龙城寨"拆除工作正式开始,几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把这座城寨夷为平地。

至此,"九龙城寨"正式"谢幕"。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九龙城寨"的遗址被一个园林公园赋予了新生。

曾经的"贫民窟",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变成了当今的"亭台楼榭",一代传奇般存在的"九龙城寨"也只能不时出现在香港电影中和人们的记忆里。

(文中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撰文不易,欢迎关注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