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位於中國香港九龍與新界之間的龐大城寨是香港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曾經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九龍城寨"發展史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時戰敗的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

1843年,中國清政府開始在九龍半島的北端建造了一座容納150名士兵的"堡壘",詣在顯示清政府的軍事存在,後來被稱爲"九龍城寨"。

1860年結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天津條約》將九龍半島完全割讓給英國,唯一的例外是這座有圍牆的"九龍城寨"。

在接下來的30年裏,英國當局試圖通過談判控制這座城市,但是都沒有成功。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了"九龍城寨"依然被清政府管轄。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九龍半島爲了修建啓德機場的跑道拆毀了"九龍城寨"的城牆。

"九龍城寨"拆遷史

二戰之後,難民湧入九龍半島。到1947年,已經有超過2000人在"九龍城寨"修建棚屋定居。隨着人潮的不斷湧入,"九龍城寨"也變得越來越骯髒和擁擠。香港當局對這裏的生活條件感到震驚,並制定了清理難民的計劃。

1948年1月5日,香港公共工程署在大批警力的支援下將棚戶區居民移走,並拆毀了所有貧民窟新建的棚屋。然而不到一週,原來的居民就返回重建他們的棚屋。

當警察試圖再次干預時,更大的麻煩爆發了。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座"九龍城寨"的管轄權很難界定,最終香港當局讓步了,驅逐計劃停止了,臨時的難民棚屋慢慢發展成爲了一個日漸龐大"城寨"的一部分。

在1948年之後,香港當局已經對"九龍城寨"採取了"不干預"政策,於是這裏成爲了一個法外之地:沒有稅收,沒有對企業的監管,沒有醫療保健,沒有規劃,當然也沒有警察。

有組織犯罪確實在這裏生根發芽,但是它並沒有完全定義這座城寨,反而是企業家們被私人房東提供的低租金所吸引,於是成百上千的工廠在這裏建立起來,生產效率和利潤都令人矚目。

各類企業的大發展帶來的是"九龍城寨"製造的商品開始陸續出現在整個香港、中國大陸,甚至在出口到世界各地。

不僅僅是塑料和紡織製品,食品製造業也是"九龍城寨"的特色,可能生活在高檔社區的那些香港富人並不清楚,他們餐桌上的點心和魚丸就經常來自這裏。

同時,這座城寨的居民表現出了非凡的適應和創造能力,儘管城寨的邊界受到了嚴格的限制,而且越來越多的人也還在繼續湧入城寨,但是依然難不倒城寨中的建築工人。

爲了滿足可以容納更多人的需求,城寨中的建築越來越高,各式的塔樓開始向天空延伸。由於不需要規劃許可,塔樓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帶來的問題就是建築的質量很難有保證,以至於高層建築經常發生沉降而傾斜倚靠在一起,城寨中的居民則打趣的稱之爲"情侶樓"。

數量龐大的塔樓緊緊的靠在一起看似像一個巨大的建築,幾百條大多數只有1米寬的小巷遍佈其中。儘管"九龍城寨"的面積僅有0.026平方公里,然而卻有350棟10至14層高的建築,容納了10700多戶家庭,有超過33000多名居民在此生活,幾乎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到了1963年,香港當局準備再次對"九龍城寨"採取措施。香港當局頒佈關於"九龍城寨"的拆遷計劃,並提議將城寨的居民重新安置到附近的一個新的地產開發區定居點。不過計劃公佈後,城寨中的居民立即組成了"九龍城寨反拆遷委員會"。

隨後,拆遷計劃又被擱置了。

時間來到了1987年1月14日,香港當局宣佈了新的"九龍城寨"拆遷計劃,隨後住房署的400名官員開始進入城寨中與居民協商。

經過幾年的談判,香港當局最終與居民和企業主達成補償協議,總額爲27.6億港幣。就平均而言,每個居民的個人住房補償約爲38萬港幣。

1992年7月2日,"九龍城寨"終於被清場完畢。

經過大半年的準備,1993年3月23日"九龍城寨"拆除工作正式開始,幾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把這座城寨夷爲平地。

至此,"九龍城寨"正式"謝幕"。

在接下來的一年裏,"九龍城寨"的遺址被一個園林公園賦予了新生。

曾經的"貧民窟",早已經不見了蹤影,變成了當今的"亭臺樓榭",一代傳奇般存在的"九龍城寨"也只能不時出現在香港電影中和人們的記憶裏。

(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撰文不易,歡迎關注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