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溪,一條盛滿鄉愁故事的河流

文/鄭維山

朋友約我到清水溪喝茶。

清水溪位於重慶南岸區龍門浩街道,源自巍巍南山,於龍門浩老街融入長江的懷抱。

作爲長江這條雄偉大河的支流,清水溪自是豐盈的,南岸在這裏,這裏起風景。不過,在很多人眼裏,清水溪只是一條無名小溪罷了。它是一段被南山分成兩岸的天然界河,把有些地方隔絕開來,讓兩岸老死不相往來。於是,有些地方搭橋相見,“老樹石橋”就是這樣,一棵老樹,根生一岸,枝飛一岸,兩岸同氣連枝,飯香可至,自是緣長流蘇,生而幸福。

婆娑的樹蔭下,幽靜的氛圍能讓人忘卻城市的嘈雜喧囂。青苔覆蓋堡坎,呈現出墨綠色的光澤,落葉斑駁交錯,或許曾被風吹過,雜草搖曳起舞。步道蜿蜒,起伏不平,多次穿越民居,易迷失方向,途中還會遇到散養的狗,讓人並不覺得累。空地有散落的幾塊石頭,可以坐憩,周圍長滿茂盛的野草。向上再行片刻,便可見一座石橋,壁上刻着“清水溪步道”幾個字,雖缺少詩意,但見情侶相攜而上,有清澈的溪水相伴,也充滿了趣味。

清水溪步道,盡頭是海昌加勒,可望見南山那隻金色的大金鷹,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曲折溪水,多年未受到時間和人爲的破壞,上行的水勇往直前,下行的水花濺在岩石上,高高的,又落入水中,聲音讓人陶醉。一路山野,保留着自然的氣息,唯有陳舊的河牀,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遠眺,渝中半島宛如揚帆的帆船;近觀,報恩塔高傲地矗立着。她們遠近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山巒壯美,沿巖梯攀登清水溪,與自然和諧相處。林中蟲鳴聲起,清晰而嘈雜的“吱吱”聲,如清風生長。房屋、樹木和廢棄的殘垣斷壁後面的幾把凳子,靜靜守候在長滿苔蘚的石頭上,聆聽着大自然的私語,見證着行人的來來往往。它們或許埋藏着一些祕密,或者正在與山巒分享着對世界的看法。有人會來嗎?不得不說,路已修好,你能辜負這片山林和溪水嗎?

山的靈動,更顯水的生動。閒看這裏的靈動騰挪,心靈總是得以寧靜舒暢,壓抑得以釋放,憂鬱得以解脫。頓時舒適的感覺湧上心頭,自然的神奇也就盡顯其中了。

河流總是和信仰有關的,也時常被具象化。在清水溪山壁上,就刻有“阿彌陀佛”四個字。旁邊還有模糊不清的文字或圖案,難以辨認。山頂還有一座塗山寺,梵音嫋嫋。山壁滲出水跡,石壁幽暗青黑,“阿彌陀佛”被陽光照射得清晰可見。石縫裏長滿了青苔,穿過森林和村莊,蜿蜒而漫長,彷彿在爲石頭伴奏,高歌而行。這景象,如同佛性般的存在,永遠與衆生同在。

河岸邊,又高又厚的石牆,擋住了林間散落的塵土,也抗住了汛期的洶湧河水。每逢暴雨眼看即將與牆頂齊平,河水就神奇地停止上漲。於是,有這樣一種奇特的景象:岸牆外是波濤洶湧的洪水,岸牆內卻是玩童嬉戲、成人閒庭漫步。真是一堵石牆護萬家呀!

對於我這個在農村長大的人來說,清水溪帶來了一種天然的熟悉感。小時候,在我學習生活的地方就有一條類似的小溪流,溪流旁也有一座寺廟——觀音廟,不過,觀音廟不如塗山寺有名,它藏身在崗嶺荒野中,鮮爲人知。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回憶了兒時在小溪流放牛墜河的情景,那是對小溪河夏季暴雨突漲洪水的恐懼,也有對生活磨鍊中萬般無奈的堅毅,更有孩童眼裏酸甜苦辣的時光,場景一直牽撓着我,如夢幻般,經久不息。

那時候,我經常於溪裏捉螃蟹、抓魚兒、撿石頭。陽光閃耀着溪流,宛如溫暖的被窩,一羣孩子在水中嬉戲,興高采烈地拍打起水花,不亦樂乎。即便無所事事,只要站立岸邊,俯瞰水面,微風拂起,便也會感到幸福無比的。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與在繁華都市漫步的快樂並無二致。

岸邊露水滋潤的石頭上,鄉親們將泡好的皂莢包裹在粗布牀單裏,揮舞着搗衣杵,發出“嗵嗵嗵”的聲響。歡笑聲中,大家用力揉搓衣物,沖洗乾淨,再合力擰乾,晾曬在草地上,微風拂過,衣物不一會兒就幹了。

多年來,我一直喜歡抽時間到溪流岸邊走走逛逛,閒情逸致,感覺是親切的、溫暖的、安全的。

在重慶工商大學求學那些年,我坐船往返長壽,會經過清水溪到朝天門。當時我對清水溪這樣的小溪流根本懶得一看,也十分討厭長江的奔騰不息。而今這些風景阻隔着我回家的路,讓心情變成了一條細細的黑線。

二十多年來,清水溪還是這條清水溪,但匯入長江處的房屋已修成了龍門浩老街,岸邊開埠遺址公園也落成開放,南濱路景觀長廊和故宮南遷博物館也相繼建成,各種南來北往的鳥類也早已重返繁茂的清水溪畔,頗有“山銜落日千林紫”“沙際紛紛雁行起”的壯麗景象。

回憶讓我心潮澎湃。想象一下,如果兒時生活的那條小溪流也在龍門浩匯入長江,將會是多麼詩情畫意啊!

期間,很想向朋友講述兒時生活的那條小溪河故事,但走在清水溪步道上,我卻突然發現無從開口。因爲那條小溪河甚至沒有名字,就像祖輩們生活在那裏一樣平凡。

清水溪不同,兩岸樹木蒼翠,岸高溝深,坡陡水急,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山澗溪流幾乎是禁地,與平地溪流相比,自是少了某種樂趣,但卻會佔據着心裏人文和歷史風景這邊獨好的重要位置。

清水溪是幸運的。朋友和我在清水溪茶室裏聊起了少年時學習生活在龍門浩清水溪畔的袁隆平先生,認爲喜歡在長江裏嬉戲的孩子,肯定喜歡在清水溪裏捉螃蟹、抓魚兒、撿石頭,不然袁隆平先生不會喜歡農學,也不可能最後成爲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清水溪的孩子是幸福的,她是一個美好自然與人文和諧的地方,只有親身經歷過這樣溪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裏的生活故事。

我領略了清水溪的美麗故事,她儘管養在深閨,但養育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已名滿天下。

作者簡介:鄭維山,龍門浩街道作家協會主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