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溪,一条盛满乡愁故事的河流

文/郑维山

朋友约我到清水溪喝茶。

清水溪位于重庆南岸区龙门浩街道,源自巍巍南山,于龙门浩老街融入长江的怀抱。

作为长江这条雄伟大河的支流,清水溪自是丰盈的,南岸在这里,这里起风景。不过,在很多人眼里,清水溪只是一条无名小溪罢了。它是一段被南山分成两岸的天然界河,把有些地方隔绝开来,让两岸老死不相往来。于是,有些地方搭桥相见,“老树石桥”就是这样,一棵老树,根生一岸,枝飞一岸,两岸同气连枝,饭香可至,自是缘长流苏,生而幸福。

婆娑的树荫下,幽静的氛围能让人忘却城市的嘈杂喧嚣。青苔覆盖堡坎,呈现出墨绿色的光泽,落叶斑驳交错,或许曾被风吹过,杂草摇曳起舞。步道蜿蜒,起伏不平,多次穿越民居,易迷失方向,途中还会遇到散养的狗,让人并不觉得累。空地有散落的几块石头,可以坐憩,周围长满茂盛的野草。向上再行片刻,便可见一座石桥,壁上刻着“清水溪步道”几个字,虽缺少诗意,但见情侣相携而上,有清澈的溪水相伴,也充满了趣味。

清水溪步道,尽头是海昌加勒,可望见南山那只金色的大金鹰,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曲折溪水,多年未受到时间和人为的破坏,上行的水勇往直前,下行的水花溅在岩石上,高高的,又落入水中,声音让人陶醉。一路山野,保留着自然的气息,唯有陈旧的河床,不知未来路在何方。

远眺,渝中半岛宛如扬帆的帆船;近观,报恩塔高傲地矗立着。她们远近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山峦壮美,沿岩梯攀登清水溪,与自然和谐相处。林中虫鸣声起,清晰而嘈杂的“吱吱”声,如清风生长。房屋、树木和废弃的残垣断壁后面的几把凳子,静静守候在长满苔藓的石头上,聆听着大自然的私语,见证着行人的来来往往。它们或许埋藏着一些秘密,或者正在与山峦分享着对世界的看法。有人会来吗?不得不说,路已修好,你能辜负这片山林和溪水吗?

山的灵动,更显水的生动。闲看这里的灵动腾挪,心灵总是得以宁静舒畅,压抑得以释放,忧郁得以解脱。顿时舒适的感觉涌上心头,自然的神奇也就尽显其中了。

河流总是和信仰有关的,也时常被具象化。在清水溪山壁上,就刻有“阿弥陀佛”四个字。旁边还有模糊不清的文字或图案,难以辨认。山顶还有一座涂山寺,梵音袅袅。山壁渗出水迹,石壁幽暗青黑,“阿弥陀佛”被阳光照射得清晰可见。石缝里长满了青苔,穿过森林和村庄,蜿蜒而漫长,仿佛在为石头伴奏,高歌而行。这景象,如同佛性般的存在,永远与众生同在。

河岸边,又高又厚的石墙,挡住了林间散落的尘土,也抗住了汛期的汹涌河水。每逢暴雨眼看即将与墙顶齐平,河水就神奇地停止上涨。于是,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象:岸墙外是波涛汹涌的洪水,岸墙内却是玩童嬉戏、成人闲庭漫步。真是一堵石墙护万家呀!

对于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清水溪带来了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小时候,在我学习生活的地方就有一条类似的小溪流,溪流旁也有一座寺庙——观音庙,不过,观音庙不如涂山寺有名,它藏身在岗岭荒野中,鲜为人知。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了儿时在小溪流放牛坠河的情景,那是对小溪河夏季暴雨突涨洪水的恐惧,也有对生活磨炼中万般无奈的坚毅,更有孩童眼里酸甜苦辣的时光,场景一直牵挠着我,如梦幻般,经久不息。

那时候,我经常于溪里捉螃蟹、抓鱼儿、捡石头。阳光闪耀着溪流,宛如温暖的被窝,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兴高采烈地拍打起水花,不亦乐乎。即便无所事事,只要站立岸边,俯瞰水面,微风拂起,便也会感到幸福无比的。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与在繁华都市漫步的快乐并无二致。

岸边露水滋润的石头上,乡亲们将泡好的皂荚包裹在粗布床单里,挥舞着捣衣杵,发出“嗵嗵嗵”的声响。欢笑声中,大家用力揉搓衣物,冲洗干净,再合力拧干,晾晒在草地上,微风拂过,衣物不一会儿就干了。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抽时间到溪流岸边走走逛逛,闲情逸致,感觉是亲切的、温暖的、安全的。

在重庆工商大学求学那些年,我坐船往返长寿,会经过清水溪到朝天门。当时我对清水溪这样的小溪流根本懒得一看,也十分讨厌长江的奔腾不息。而今这些风景阻隔着我回家的路,让心情变成了一条细细的黑线。

二十多年来,清水溪还是这条清水溪,但汇入长江处的房屋已修成了龙门浩老街,岸边开埠遗址公园也落成开放,南滨路景观长廊和故宫南迁博物馆也相继建成,各种南来北往的鸟类也早已重返繁茂的清水溪畔,颇有“山衔落日千林紫”“沙际纷纷雁行起”的壮丽景象。

回忆让我心潮澎湃。想象一下,如果儿时生活的那条小溪流也在龙门浩汇入长江,将会是多么诗情画意啊!

期间,很想向朋友讲述儿时生活的那条小溪河故事,但走在清水溪步道上,我却突然发现无从开口。因为那条小溪河甚至没有名字,就像祖辈们生活在那里一样平凡。

清水溪不同,两岸树木苍翠,岸高沟深,坡陡水急,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山涧溪流几乎是禁地,与平地溪流相比,自是少了某种乐趣,但却会占据着心里人文和历史风景这边独好的重要位置。

清水溪是幸运的。朋友和我在清水溪茶室里聊起了少年时学习生活在龙门浩清水溪畔的袁隆平先生,认为喜欢在长江里嬉戏的孩子,肯定喜欢在清水溪里捉螃蟹、抓鱼儿、捡石头,不然袁隆平先生不会喜欢农学,也不可能最后成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清水溪的孩子是幸福的,她是一个美好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地方,只有亲身经历过这样溪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里的生活故事。

我领略了清水溪的美丽故事,她尽管养在深闺,但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已名满天下。

作者简介:郑维山,龙门浩街道作家协会主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