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志穎一家話題很高,尤其是林志穎媽媽干涉兒媳陳若儀穿着一事,讓很多人都感到憤憤不平。

今天,我要來跟大家聊聊的是關於林志穎與他媽媽之間的關係。

作爲個人,林志穎有很多不同的標籤,演員、歌手、賽車手、企業家,出現在公衆視野之中的他,常帶着一張暖暖的笑臉,讓人想不到的是,他是一個從小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在魯豫的一檔採訪中,林志穎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他們在客廳吵,林志穎就和哥哥弟弟們躲到房間,很害怕。後來,有一天,他們的母親突然說:“媽媽因爲有些事與爸爸意見不合,不能再在一起,以後要分開住了。”

之後,他們的母親就搬出去了,留下了林志穎,林志穎哥哥、林志穎弟弟,他們三兄弟與父親相依爲命。

那時,林志穎纔讀二年級,母親就從他的生活中離開了。

《原生家庭》有這樣一句話:當父母的婚姻解體的時候,對孩子來說是重大的喪失。

最近,因爲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讓林志穎的母親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林媽媽在採訪中說,自己有一次3個月沒有見到林志穎了,於是打電話給他,問:“我已經3個月沒見到你了,你看要不要和我一起喫個飯,我們見個面。”

林志穎當時說自己沒空,林媽媽就很失望,林志穎接着說:“媽,你知道我們小時候是怎麼過來嗎?”這一個問句,讓林媽媽無以言對。

節目中,林志穎帶着妻子陳若儀去看望母親,去的路上,陳若儀問起他與自己母親之間的關係,林志穎表情嚴肅且凝重地說:“因爲沒有長時間住在一起,還是會覺得有那麼一點點距離感。”

母親,對一個孩子而言,應該是最親密又最依戀的人。而林媽媽,因爲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離開了,現今,孩子長大了,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她想跟孩子解釋,道歉,孩子已經不願意聽了。

因爲,曾經,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她缺席了,而今,他們已經不再需要了。

孕育一個生命,從來不是把他/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這麼簡單,而是一種責任,給予他們愛、關懷、陪伴的責任。母親,對一個孩子來講,這一生都尤其重要。

母親在孩子生命的不同階段的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

一歲之前,母親的愛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信任感、自我價值感

孩子一出生,TA餓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尿了有人幫忙換,有人與TA對視,進行眼神和語言交流,孩子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溫暖的、有愛的,那麼TA就會覺得周邊的環境都是安全的、可控的和可信任的,TA對自己的感覺也是可愛和有價值的。

如果孩子出生後,被母親嫌棄,哭了不哄不抱,或者被厭煩、粗魯地對待,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來自外界環境的敵意,那麼,TA對環境的感受也是不安全的、不信任的,對自己,也是不可愛,沒有價值的。

一個自我價值低的孩子,日後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不僅很容易被他人忽視,甚至會被同伴邊緣化,也將影響孩子的發展。

孩子來了,不管TA的到來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都需要媽媽給予全身心的愛,這是爲孩子日後的心理健康打基礎。

3歲之前,媽媽不要輕易離開孩子

在孩子3歲之前,媽媽不要輕易離開孩子,即使有不得已的原因要離開,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但最多不能超過15天,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3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時期,在這一個階段,如果有媽媽陪伴,孩子會覺得很心安,能夠大膽地探索周邊新的事物和環境,如果媽媽常常不在,會給孩子的依戀關係帶來很大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將孩子的依戀關係分爲三大類:安全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反抗型。

安全型:與媽媽在一起時能開開心心玩耍,媽媽離開時,會明顯不開心,但當媽媽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媽媽接觸,並很快平靜下來玩。

不安全-迴避型:媽媽離開的時候,並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緊張或焦慮,媽媽回來了,TA則不理睬,即使接近一下下,又會躲開。

不安全-反抗型: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強烈地反抗、哭鬧,媽媽回來了,喜歡黏着媽媽,又喜歡發脾氣,不能再去玩玩具。

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將影響到孩子與母親的關係質量,也會影響到TA以後的人際關係,這些包括孩子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與同伴或老師的關係,乃至以後職場中,與上司、同事的關係,情感中,與戀人、伴侶,甚至與自己孩子的關係。

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牽繫着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千絲萬縷。孩子3歲之前與媽媽的關係質量,也將決定着孩子未來與外界人際關係網絡的質量。

6-12歲,媽媽可以適當離開,但還是要陪伴孩子的成長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少人認爲,孩子到了6歲以後,大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是可以被推出去了,可以離開自己了。

我有一個堂姐,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兒子女兒5、6歲的時候,正是她生意非常紅火的時期,那幾年,可以說,她算是賺得盆滿鉢滿,家庭生活完全是上升到好幾個階層。

因爲忙,孩子也很有求知慾,她就把孩子送進了全市最貴的寄宿制學校,而與她一同起步的一個朋友,選擇將孩子留在身邊,上的走讀公立學校。

前面幾年幾個孩子之間區別並不大,自從孩子進入初中階段之後,就明顯有了區別,幾個孩子成績都非常優秀,但堂姐的孩子因不太善於交際,有事情也自己悶在心裏,加上學業上的壓力,一段時間後,成績開始下降得很厲害,堂姐不得已,請心理老師上門輔導。

而堂姐的朋友,在孩子6-12歲期間,一直沒有放棄做一件事,那就是陪伴孩子,每天孩子放學回來後,陪伴孩子玩、學習、聊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孩子進入初中之後,很快適應了更強烈競爭,並且各方面像開了花一樣,美術、體育、音樂都有可秀之處,性格開朗,很受同學們的歡迎。

把孩子過早推出去和有媽媽陪在身邊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完全不一樣。因爲,曾在他們還算幼小的時候,心事是有地方可以傾訴的,委屈是有人撫平的,冷暖是有人關懷的,疑惑是有人開解的,這一點一滴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與外界相處的能力和信心。

當然,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有條件能夠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她們或許會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或緣由,但只要我們在孩子身邊時,儘量努力去做一個孩子可信賴的媽媽,畢竟,媽媽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無可替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