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做了十五年皇帝,全部时间都住在洛阳,洛阳一时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武则天晚年,又听从狄仁杰的劝告,把中宗李显从幽禁地房陵召回,重新立为太子,而把李旦从皇嗣的地位,降为相王。武则天在外廷虽重用张柬之,任为宰相,而实际政事多委任于幸臣麟台监(即秘书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

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这一年的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太子、相王都见不到她,只有张易之兄弟在旁侍奉汤药。宰相张柬之联络禁军将领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领禁军,拥太子李显至洛阳禁内迎仙宫长生殿(武则天寝宫),斩张易之兄弟于廊下,并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传位于皇太子,皇太子即位,是为中宗。

中宗恢复国号为唐,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洛阳上阳宫。武则天虽死,中宗虽复位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属于唐外戚系统的武氏势力,并未铲除。武三思勾结中宗皇后韦氏,怂恿中宗,罢黜张柬之等,不久诬告他们要再度制造政变,加以杀害一时,韦后、武三思的气焰非常器张。中宗四子,长重润,韦后所生,为武则天所杀。后宫生重福、重俊、重茂。重福为韦后所嫌恶,被斥居外州,故重俊得立为太子。重俊恶武三思、韦后,又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率领禁兵,杀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并挥兵进围皇城想迫使中宗退位,结果,重俊兵败被杀,中宗另立少子重茂为太子。

中宗在武则天在位时期,与韦后一起幽禁在房州有十余年之久,到了武则天晚年,复召回洛阳,立为太子,后来又复辟为皇帝。他没有统治经验,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最为突出的是“墨敕斜封”这件事。当时韦后、后爱女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以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儿等,皆依势用事。要想求官的人,只要“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不通过正式手续)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斜封官皆不由两省(门下省、中书省)而授,两省莫敢执奏,即宣示所司”。当时凡任命“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谓判其官事)、知(谓知其官事)官,凡数千人”。

由于“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铨衡失次,府库减耗”。政治浊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太子重茂即位为帝,韦后以皇太后听政,政治还在进一步腐化下去。这时能够威胁韦后最高统治权力的要算是武则天少子,曾做过名义上的皇帝,降为皇嗣,后来又把皇位继承权让给中宗的相王李旦了。他是硕果仅存的李唐帝胄,韦后如果不把他除掉,是无法走上武则天的道路的。

李旦第三子临淄郡王李隆基知道父亲处境危险,为了不至于被政敌所消灭,为了战胜对手,于是急速发动了政变。在公元710年六月,事先联络左、右羽林军所隶辖的“万骑”果毅葛万福、陈玄礼等,进入长安的玄武门,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斩宰相韦温、宗楚客,灭其党羽。并废黜少帝重茂,李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睿宗。睿宗称帝之后,以临淄郡王隆基功大,立为皇太子;公元712年,禅位于隆基,自为太上皇帝。李隆基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唐明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