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來,豬肉慢慢成爲我國CPI通脹的主要推動力量,有數據表明,最近幾個月豬肉項對CPI同比的貢獻率都在50%以上。衆所周知,每年春節後是豬肉消費淡季,供給上升、需求回落,豬肉有降價壓力,但實際情況是,豬肉價格在春節後並未下跌,和市場判斷、

季節性規律不一致。豬肉批發價春節前在47元/公斤左右,春節後漲到了50元/公斤附近。直到目前也還沒有看到豬肉降價的趨勢。春節後豬肉價格高位繼續上漲,主要因新冠疫情對供給端的擾動:(1)疫情蔓延後,各地採取了嚴厲的隔離措施,除湖北外的多個省市也封閉高速公路,交通和物流受阻。這既增加了飼料成本,又加大了生豬跨地區運輸的難度。

(2)疫情期間,爲降低感染風險,在限制居民進出小區的同時,也關停了一些生產、經營場所。一部分生豬屠宰場停止營業,從養殖場收購生豬的節奏放緩,進而減少了豬肉供應;(3)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傳染性強,疫情何時結束很難判斷,這使得居民的一次性購買量增加,增加了豬肉的短期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活禽交易市場被關閉,居民的一部分蛋白類消費需求,從禽肉轉移到豬肉上來。

隨着各地區非瘟以及新冠肺炎的逐漸減弱,整體而言,生豬消費端影響不大,雖然短期餐外出消費出現明顯下滑,但是家庭消費彌補部分缺失。而對於供應端來說,前期受道路影響,仔豬和母豬調運困難,部分養殖企業不得不採購凍精來進行補欄,效果不佳。今年豬價將走向何方,歡迎分享當地終端消費市場恢復情況,及作爲供應端的養豬人如何看待今年生豬產能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