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發)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教育部《高中新課程(實驗)》也指出:“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爲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

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同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14年9月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教基二[2014]11號,14年12月10日),這三份文件轉變以考試成績爲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爲學校掌握學生成長規律、爲促進評價方式改革、爲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途徑和依據。

目前,國內外多數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效果並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於評價者對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不透徹、評價目的迷失、評價方法不成熟、評價體制不完善、專業引領缺失、支持性環境欠缺等等,這些原因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中出現了形式主義傾向。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勢在必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

(一)、學校、教師、家長對素質評價的認識不高。在很多地方,分數仍然是指揮棒,在人們頭腦中“分數評價”形成的思維定勢已根深蒂固。家長最爲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綜合素質關注明顯不足,教師對學生成績記錄習以爲常,而對其他方面的記錄或描述不太適應,甚至認爲是額外負擔,產生了很大的牴觸情緒。所以,如果評價大環境不改變,那麼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法、方式、內容、標準不變,家長、學校、教師的思想觀念、認識、行爲均很難轉變,綜合素質評價出現了流於形式,走過場的現象。

(二)、素質評價操作難度大,增加了教師負擔。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既要忙於繁重的教學工作,又要不斷學習,接受各種培訓以應對新課改的要求,已經十分忙碌。綜合素質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要對學生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創新與發展、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進行質性評價,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在教學工作和進行評價的雙重重壓下而不堪重負,對學生投入的精力不足,不但會造成評價失真或不全面,而且會影響到教學工作。

(三)、評價效果難以保證。綜合素質評價既有對學生共性的記錄與評價,又有對學生個性特點的記錄與評價。而反映學生個性特點的記錄與評價在個體之間難以比較,用於升學錄取時的一種評價依據,評價標準難以把握。因而,綜合素質發展評價內容、標準的豐富性、項目權重分配、結果合成的複雜性以及教師素質等因素,使評價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難達到一個理想水平。

另外,綜合素質評價是作爲升學錄取的依據之一,與升學掛鉤,就成了高利害的評價。評價的結果幾乎直接關係到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學生和家長會非常關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但他們關注的焦點不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什麼樣的發展,而是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他們追求的不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是想方設法提高評價成績。“人情”現象、“走後門”現象勢必不能完全杜絕。且不說學生的自我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會失真,就是教師和同學的觀察及評價也會存在很大水分,以至於在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評價、體育與文藝活動評價中家長、學生、教師弄虛作假,評價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證。

(四)、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一定能全面的發展。當前,教育教學圍繞考試尤其是中考、高考轉的現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決於學生而取決於社會、教育機構、學校,是一些教育機構和學校爲追求較高的升學率,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向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教育,學生不能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當然不能通過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就能獲得全面的發展。

由於"應試"教育的困擾,學校教育還未走出"重智育、輕德育","重語數外、輕術科","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誤區。學校領導和老師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時,還仍然以知識的傳遞及掌握爲中心,教師爲考而教,學生爲考而學。教育現實使我們感到黨的教育方針在學校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夠,學生素質發展不全面、不和諧,這樣下去不符合教育要"三個面向"的要求,難以實現教育培養目標。近年來有關素質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數研究都偏重於理論的研討,可操作的應用研究成果並不多見。社會對每個學校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命題,這需要我們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探索出一條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我們選擇此課題,不僅順應時代的潮流,爲青島教育提供基層實踐經驗,而且能爲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目前國內外的教育課程改革中,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並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的畢業和升學掛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促進學生成長方式的轉變。

(一)、國外研究概況:

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等國,建立學習檔案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均衡發展就已成爲趨勢,並形成規模體系。代表作品:《構建主義理論》、《思維教學》《培養反思》《自我調解學習》《自主課堂》《教育的55個細節》。美國:巴里斯.愛麗絲著“培養反思能力”一書,明確提出通過學習檔案和真實性評估學會反思。整套書貫穿着“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灌輸,學生可以也應該成爲自律的學習者,學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通過真實性評估,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融洽、親密合作關係,幫助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實行監控,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學習成效的反思。

國外素質教育掠影:

美國:非學業成就採用了大量評語式的材料來進行定性的評價。一個完整大學入學申請材料主要包括了入學申請(applicationforadmission)和附屬材料兩大部分。而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在這兩部分中均得到了充分體現。它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爲一個整體,採取了模糊評價、總體評價的方法。 美國雖然沒有類似國內的思想品德課,但是他們講究做人的底線,包括做人的善良、自信、誠實、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學校通過體育運動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合作、公平競爭等意識,教育孩子們尊重規則、遵守規則。違反規則的成本是很高的,會成爲最不受歡迎的人,小到失去參加活動的機會,大到失去同學的信任,沒有朋友。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個可怕的結果。學生的道德培養也有可以衡量的指標。

英國:英國QCA組織的“受控評價”就是讓學生置身於一個模擬真實或者類真實的環境中,讓學生進行真實操作,然後對學生的行爲表現進行評價,非常類似我們所熟悉的實驗考試。這種評價方式可以較好地評價學生的許多非學術性能力,如家政、商業能力等。

韓國:學生簿是記錄學生非學術能力的重要憑藉,也是大學錄取的重要標準,而且其權重近年來逐步提高,但國家對於學生簿的內容結構做出了比較清晰的規定。

新加坡:新加坡把非學業成就限定在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就,具體包括體育活動、團體藝術表演、童子軍(UniformGroups)、學生社團等四部分。對哪些活動可以進入評價範圍,其具體的行爲表現標準以及分數比重都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如擔任校學生會主席可以相當於幾分。

(二)、國內研究概況: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學校製作了 “素質教育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書”、“學生素質發展記錄冊”、“學生成長記錄袋”等。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評價結果對高考錄取基本不起作用。自2004年以來,我國各地紛紛啓動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力求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升學導向的應試教育,真正建立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使高中生成爲具有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具備綜合發展能力的公民。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對傳統考試製度的重要突破。近年來,此項改革在各地迅速開展起來,取得了初步成效。

北京、上海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六至九年級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目標”,開始實行中學生評價手冊。上海於2003年開始在高中實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上海大同中學2001年開始着手“研究性學習檔案袋,湖南長沙雨花區59所中小學實行“新概念三好學生”評比,2001年上海市閔行區着手進行“新基礎教育實驗”。2004年上海市閔行區“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佔中考總成績30%,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江蘇省教育廳頒佈的《江蘇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綜合素質考覈是高考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考生綜合素質考覈評價的情況是高校擇優錄取的基礎,並對考覈內容和方法作了原則規定,把綜合素質評價列入其中,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以寫實性文字記錄在普通高中學生電子檔案中,作爲學生是否畢業的依據和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理論價值: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對高中教育教學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對課程改革的發展發揮重要意義。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才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是時代的需要、形勢的需求。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教育評價體系也應不斷完善,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應當適應時代和形式的需求,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彌補將學業考試成績作爲唯一評價標準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所存在的片面性,積極引導學生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二)實踐意義:合理有效的學生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教育作用,它既能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學習和身心發展狀況、瞭解自身教學得失並改進教學活動,也有助於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和調節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提教學質量;不僅爲學生提供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機會,而且爲家長和教育部門提供學生各方面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利於更全面瞭解和評估教育目標達成的狀況並檢驗課程改革的成果

四、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打破以學科考試成績作爲唯一尺度的終結性評價體系,從思想品德、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審美和社會實踐等各方面全面衡量,以便於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個性全面發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二)研究內容

1.通過研究學生學習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學校沿襲普通教育以“知識本位”考試爲主評價方式,構建以“能力爲本位”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使評價標準與學校培養目標相適應,既注重理論知識的評價,又注重實踐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習質量評價。研究評價主體多元化,避免學生學習質量評價形式化。克服過分強調學校、教師評價,弱化了學生自身、學生之間評價,忽略了社會、家長評價,從而使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應有的檢查、監控、鑑定、反饋、引導、激勵、促進的作用充分發揮。

2.研究學生學習質量評價要素與學生能力及素質培養的關係,確定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改革的理論基礎。以學校課程改革爲突破口,打破傳統的“文化課”的課程體系所對應的學習質量評價模式,適應以能力爲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對應的評價模式。

3.構建學校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方案框架及指標體系。

4.形成特定的項目任務課程,開發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項目教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專業實踐技能與團隊合作意識,並將評價的主動權向學生轉移,通過過程性評價、成果性評價、差異性評價,表現評價、紙筆評價等促進評價的功能發揮。

5.通過若干子課題的研究形成典型專業的主幹課程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方案及操作方法。根據不同專業的主幹課程理清評價的對象,即評什麼;評價的目的,即爲什麼評;評價的依據,即評價的標準;評價的手段,即怎樣評,從而構建適合以能力爲本位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和操作方法。

(三)子課題設置:

1.通過對學生素質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尋求影響學生素質發展的主要因素,爲推進素質教育提供現實依據。

2.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爲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導向和保障。

3.研究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策略,指導本校教育改革實踐。

五、研究過程設計

(一)準備階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1.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研究的意義。

課題醞釀、論證,設計方案,確定總課題,分解子課題,成立課題組。選題論證、申報立項、開題論證、調查現狀、分析成因、設計實驗、確定研究重點及措施,針對現狀,做好課題的各項準備工作。

2.籌備、組織、收集資料及制定總方案。

3.組成課題研究小組,並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課題方案論證,對課題組的成員做分工。

4.學習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思路與研究方向。

5.填寫課題申報表,申報立項。

(二)實驗階段(2016年6月—2017年12月)

制訂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展開研究。 擬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

1.組織開題,討論、諮詢並制定階段性實施規劃。

2.組織實施綜合素質評定實驗。

3.選定實驗年段。

4.整理、完善學生成長記錄袋。

5.實施《全員德育導師制手冊》和《學生成長手冊暨家校聯繫本》,強化評定。

6、完成中期研究成果(報告)。

(1)《萊西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具體實施辦法》;

(2)《萊西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體系》;

(3)《萊西二中學生綜合素質等級評價說明》;

(4)《萊西二中學生日常綜合素質評價統計表》等,對學生實施評價,積累資料,完善評價方案,研製用於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管理模式。

(三)總結階段(2018年1月—2018年9月)

2018年6月前,完成研究報告《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方案》,撰寫結題報告,收集相關研究成果。2018年9月在新入學學生中推廣、交流研究成果。

1.收集整理實驗資料、圖片、文集等。

2.調查瞭解學生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意見和建議,撰寫結題報告。

3.進行課題成果提交、鑑定、驗收、成果展示。

六、研究方法設計

(一)研究方法:

1.調查與討論法 :爲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學校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展開討論和研究。通過教師會、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討論對策,完善方案。

2.行動研究法:全面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自主發展,打造“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總體工作思路,開展一系列活動,以點帶面,在活動中觀察、分析,促進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3.經驗總結法:對課題實驗效果突出的學生、教師、家長、班級,及時進行經驗總結、表彰獎勵,並形成有價值的文字。不斷調整課題實驗方法策略,保障課題實驗順利完成。

4.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通過對綜合評價理論的學習、調查、分析、整理爲本課題確立研究方向。

(二)具體操作方法:

1.研製評價內容及標準。明確評價內容是評價工作的第一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關注學生的非學業方面的發展。學業成績的評價,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其標準就是學科學習目標。教師在一個單元、一節課教學之前就必須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立具體恰當的評價目標,用清楚、簡煉、可測量的目標術語表示出來。

非學業方面的評價,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與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行爲與習慣等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即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目標。這裏要注意兩點:一是在實施評價時,一般性發展目標與學科學習目標是無法截然分開的。實際上,學科學習是實現一般性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科學習目標中應該也必然要包含或滲透一般性發展目標的內容。二是要堅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反對將評價內容進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摒棄以犧牲學生其它方面的健康發展爲代價而片面追求學業成績的做法。

2.設計評價方法及工具。學生髮展性評價除了使用紙筆測驗以外,更爲強調用質性評價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情景測驗法、行爲描述法等。在設計具體的評價方法時,要考慮工具的設計應利於評價學生的進步,調節老師的教學,爲家長們提供孩子在校學習的情況等方面。實驗中,要力求將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廣泛收集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搭建一個全方位的評價平臺。

(1)形成性評價:主要體現評價的診斷功能。以學習內容及其具體行爲目標爲參照。採用的評價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實施課堂觀察、課堂練習與檢查、作業考查、單元測驗等。在以往的評價中,對課堂實施觀察重視不夠,因此,在實驗中我們將加強課堂觀察這一環節的操作。在實施課堂觀察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

況,而且應關注學生的其它方面,如學習態度、合作交流、思維能力等。要構建課堂觀察評價表進行評價。針對以往單元測驗過於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查,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評價等問題,實驗中,我們要研製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的單元測試卷,特別對答卷不滿意的學生,可採用二次評價。

(2)表現性評價:主要體現評價的診斷和促進的功能。以個人的發展爲參照。表現性評價實際上就是對被評價者在完成表現性任務過程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觀察與評估。常用的表現性評價主要有:結構性表現、口頭表述、模擬表現、做實驗或調查、創作作品、完成研究項目評價等。其中,結構性表現任務是評價者事先精心設計並指定的、相對比較簡單的表現性評價。如設計一個流程圖、電路圖,創作一首詩或一個短篇故事,用四個三角形拼幾何圖形,演示如何將酸和水混合等。它可以是紙筆表現,也可以是非紙筆表現。但這裏的紙筆表現不同於傳統的紙筆測驗,它是一種強調在模擬情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評價方式。在實際評價時,到底選擇哪一種或哪幾種表現性任務,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景的特徵來決定。選擇表現性任務的類型,除了要考慮所要評價內容的特質以外,還要考慮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時間、空間、設備條件等。

(3)終結性評價:主要體現鑑定的功能。以課程目標爲參照。採用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可以是紙筆測驗與學生表現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與單元測驗卷一樣存在着類似的問題,各學科在實驗中要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探索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終結性評價方式。

3.變化評價的主體及形式。新的課程理念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因此,我們在實施評價時,要改變以教師爲評價“中心”的傾向,謀求讓學生、教師、家長都成爲評價的共同參與者,並把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功效。

4.探索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過去的評價結果大都以定量方式呈現,實踐表明,定量評價既存一些弊端,也不完全適合質性評價。因此,實驗中,我們要努力探索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通過對“分數”、“等級”、“評語”、“成長記錄袋”幾種形式的科學組合來呈現學生學習成績和非學業成績的實驗研究,使老師、學生、家長都能更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使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全面。

5.更新教育觀念,初步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教師作爲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應以自身的教育思想、專業素質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帶動受教育者,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從以下幾方面抓起:(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思想觀念。注重給實驗教師不斷"充電",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化教育意識。在研究過程中有計劃地組織召開實驗教師培訓會,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教學觀。

(2)實驗教師必須掌握和應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素質教育的整合。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質量觀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前提條件。圍繞這一前提條件,在素質教育總體要求指導下,我們要立足自我,花氣力解決學生素質偏差的第一大問題,即教育觀念問題。

(3)學生素質評價量化表的使用過程採用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班主任總評等各方面的主體評價,把評價過程變爲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激勵的"自我教育"過程。評價結果最終以量化的方式等級顯示,淡化應試教育的"分數觀念"。評價結果還與學校評先獎勵結合起來,每學年的"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文明少年"等的評比來源於評定等級。學生素質發展水平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形式反饋給學

6.構建與我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現狀相適應的教育策略。調查結果表明,不到位的學校教育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發展,使之出現偏差。制定恰當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並切實實施這些策略,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圍繞這一重要條件,我校從自身辦學已有基礎出發,要花氣力尋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對策,本着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工作思路,構建防止學生素質出現偏差的策略:改革學校德育工作,形成德育活動系列,由學生自由投其所好自選項目,對某項確有一技之長的學生重點指導,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做到時間、地點、內容、人員四落實,輔導老師做到有計劃、有內容安排、有實施措施、有期末成果展示。 生家長。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此項課題的研究,參加此課題研究。並從人力與財力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開展該課題研究,以期取得明顯成效。

1.組織保障。成立學校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項目研究領導機構,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副校長副校長任副組長,骨幹教師爲成員,全員開展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關注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2.人員保障。本課題負責人,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

3.時間保證。爲支持項目組成員積極投入研究,在工作量計算等方面作出相關的規定。

4.經費支持。除了上級下撥專項經費外,學校對該課題劃撥一定的經費,用於項目研究中的不足部分。

5.學習培訓。爲提高研究者專業素質,學校適時提供相應的學習培訓等機會。

6.協調統籌。協調各個方面的關係,爲項目實驗提供充足的教學設備、研究條件以及物資保障。

八、預期研究成果

研究結題後,將把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各種登記、評價、報告表格、教師評語等予以集中展示,並將學生的成長變化以多種形式展示,最終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促進我校辦學質量的提高。

2.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3.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

4.形成了優質、高效的科研成果。

(1)形成一系列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

(2)建立《萊西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萊西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3)形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形成書面研究成果和電子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