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人們第一印象就是種姓制度,但隨着現代化的發展,種姓制也在發生變化,那麼種姓制對現代印度人的生產生活究竟還有怎樣的影響呢。

01

古老的種姓

印度教把人分爲四個不同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梨俱吠陀》中寫道,衆神分割普魯沙時,婆羅門是他的嘴,可以傳達神意;剎帝利是他的手臂,代表軍隊,要手執武器;吠舍是他的腿,他們從事商業,奔波勞苦,需要邁動雙腿;首陀羅是他的腳,只能處在社會底層,從事繁重的勞動。

除了四大種姓,還有不可接觸者,又稱賤民,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之外,只能做些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之類的工作。

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曆史,經歷了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英國人的統治和殖民,經受了伊斯蘭教、佛教、西方人權思想的碰撞衝突,仍舊主宰着印度的主流思想。

這與印度的社會結構有關。古代印度以村莊爲基本單元,每個村莊都由很多的種姓構成,種姓形成了職業分工並世代傳承。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社會單元的職業固定、等級固定、統治與被統治階級也固定,人民各居其位、各行其職,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而要保持這種穩定性就需要依靠種姓制度。因此,統治者即使再不喜歡種姓制度,也會爲了自己的統治,做出讓步。

其實種姓制度並不是印度的特產,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也存在,但沒有像印度那樣嚴格,影響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印度把食物分爲三類,分別是水果、熟食和生食。水果類包含水果、牛奶、奶製品;熟食指用油炸或用酥油炸的食物;生食是指水煮的食物。印度教徒只能喫同級或高於自己種姓的人做的生食,或者喫低於自己種姓的人做的熟食,而首陀羅和賤民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喫。

如果不慎喫了低種姓做的食物,就會被認爲受到了污染,需要靠喝牛尿來解除污染。

就連居住區域也被嚴格劃分,婆羅門住在村頭,賤民住在村尾,彼此不能前往對方的區域,否則就會受到牛糞牛尿的攻擊。甚至賤民的影子、足跡也可能給其他種姓造成污染。在印度西部的普納城,賤民早上9點以前,15點以後不能進城,因爲那時人的影子最長,容易觸及婆羅門。賤民見了婆羅門,要匍匐避讓,賤民還須隨身攜帶瓦罐和掃帚,瓦罐吊在脖子上用來吐痰,掃帚用來清潔自己走過的路面。

02

婦女的困境

印度在2008年被評爲世界上對女性最不友好的國家,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只有26.97%,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8.47%),這意味着大約有2/3的女性要依靠男性生存,沒有經濟支撐的印度女性很難獲得話語權,改變自己的地位。

除此之外,婆羅門教的法典更是爲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童婚制、嫁妝制、薩蒂制度大大增加了她們的痛苦。

《摩奴法典》規定,女孩早婚是宗教義務,女孩要在8-12歲完婚,30歲的男子應同12歲的幼女結婚,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幼女結婚。《高德姆宗教經》和《拉希沃拉衍家庭經》還認爲女孩在初潮前就要確定婚事,如果誰沒有這麼做誰就是罪人,相反如果女兒在月經到來之前結婚,父親死後可以昇天。到了19世紀後期,女孩一兩歲就可以結婚了。

雖然印度政府在1929年通過禁止童婚法,並於1978年規定男女的法定婚齡爲21歲、18歲,但在很多地區,尤其是山區,童婚仍然十分流行。

《摩奴法典》還規定婦女出嫁必須準備陪嫁嫁妝,陪嫁越多,神就越歡喜,因此父親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給女兒準備嫁妝。一些女性陪嫁少,過門後被夫家虐待,甚至被燒死,一些婦女受不了夫家的凌辱,選擇自殺,即使這個婦女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

寡婦的命運更是悲慘,一旦印度女性成爲寡婦,她將被視爲不詳之人,不僅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受到歧視,寡婦不能享樂,不能穿花色衣服,不能佩戴首飾,有的還要剃光頭髮。

一個女人一生只能結一次婚,哪怕是一歲時定下的童婚,在丈夫死後,這個可憐的女孩也將守寡至死。

最殘忍的是薩蒂制度,爲了表現婦女的忠貞,這一習俗要求婦女在丈夫的火葬堆裏殉夫,活活燒死自己。他們認爲通過薩蒂制度殉夫的女性,可以獲得昇天的機會。

03

種姓是否還存在

印度人早就認識到這種落後的制度爲印度發展帶來的阻礙。因此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政府制定的新憲法和各種法律制度一直在改變傳統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種姓關係,取消“不可接觸制度”被寫入了國大黨的黨綱。甘地、尼赫魯、安培德卡爾等人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力求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現代化印度。

新憲法規定,廢除賤民制,如果再以“不可接觸者”、“賤民”稱呼別人將違法。任何由於賤民制產生的剝奪人的社會權利的行爲都會受到懲罰;不得以種姓爲理由限制公民進出商場、浴池等公共場所;政府公職的任命和聘用不得以種姓等級排斥歧視,這意味着低種姓和賤民也可以擔任政府官職。

新憲法採取“成人普選制”,賤民也同其他公民一樣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爲了保證賤民的權利,憲法實行了保留制度,即在各邦及中央政府的立法會議上給賤民和低種姓保留席位,這種保留制度大大提高了賤民的政治地位。

印度政府每年都會撥出一筆錢用於改善賤民的生活狀況,並解決賤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大學招生也被要求給賤民學生保留席位。

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讓賤民和低種姓人羣的社會地位明顯提升,有人評論道:世界上也許沒有什麼地方的下層少數階層能像印度的下等人那樣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顧。

經過這些努力,印度的種姓制度到底有沒有被消除呢?網上有許多不同的回答,有的人說印度已經沒有種姓制度了,大家的權利都是一樣的,有的人卻說種姓制度仍然存在,低種姓和表列種姓仍然受到歧視。

確切地說,種姓制度仍然存在,並且朝着種姓政治變異。

沒有根除種姓制度的原因比較複雜,即使是尼赫魯也在猶豫,他認爲在保持着種姓制的條件下,印度終究是印度,但是如果印度人要與這個制度脫離關係,印度就不復存在了。可見,種姓制已經是印度人民心中的民族情結,要徹底地割捨它,很難。

另一方面,政府給予了表列種姓特殊待遇,這種特殊待遇不僅不利於消除種姓隔閡,反而讓表列種姓組織起來爭取更多的權益,而這種組織和權益,都來自種姓制,種姓意識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強。

同時,政府也在利用種姓意識獲取選票,國大黨能在印度獨立後大部分時間掌權,就與此有關。他們有意識地和佔優勢種姓結盟,而這些優勢種姓多數是高等種姓,是種姓制天生的維護者,只不過礙於憲法精神,這些操作不能公開。但在1977年人民黨執政後宣稱要“低種姓”執政,把種姓政治的窗戶紙徹底捅破了,從此之後,種姓政治一發不可收拾,種姓制終究從文化走向了政治。

放眼回望,從印度獨立開始,種姓制就沒有被根本觸動,憲法僅是規定要禁止最明顯的人身歧視,而這一切的根源仍然允許存在,並且短時間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錢乘旦 《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種姓制影響》

尚勸餘 《世界帝國史話 莫臥兒帝國》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劉思 製作:喫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