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十四年抗戰中,無數中國人爲了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然而,有這樣一羣人,他們來自東方的朝鮮半島,卻在中國大地上與中國人並肩作戰,共抗日寇侵略。這些奮鬥在異鄉的朝鮮人便是所謂的“韓國光復軍”,一支爲了復國抗日戰鬥在中國大地的國際縱隊。

圖/光復軍

01 光復軍的誕生

韓國光復軍的誕生要追溯到韓國亡國之際。公元1907年8月,伊藤博文脅迫韓國皇室退位,解散韓國國軍,韓國皇室侍衛隊將軍以身殉國。此後數日,韓國國軍與三韓義民在各地揭竿而起,掀起了“義兵運動”,也就是後世的光復軍運動。公元1910年日韓合併之後,韓國光復軍大本營移至海外,在海參崴、檀香山、吉林、奉天、上海等地建立了流亡軍事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軍事人才,以期通過戰爭方式實現復國大業。

圖/日韓合併

1919年,韓國臨時政府成立。該臨時政府雖然力量薄弱,但是依舊對中國東北四五十個武裝團體進行戰略指導與遠程遙控,並在上海成立臨時軍官培訓學校,甚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成立了飛行員培訓學校。

除此之外,韓國臨時政府還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進行了緊密的聯繫,向當時的黃埔軍校輸送了一批韓籍軍事學員。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韓國臨時政府在當局的支持之下開始大規模培訓軍事幹部。國民黨政府在洛陽的中國軍官學校設立“韓人特別班”,並聘用在東北抗戰的韓獨立軍總司令李青天進校任教。國民黨政府甚至專門創建“朝鮮革命幹部學校”(連辦三期)。上述各中國學校培養的韓國武裝人員,成爲了日後朝鮮義勇軍與韓國光復軍的基本軍官力量。

圖/朝鮮革命幹部學校中的朝鮮軍官

02 抗戰中的光復軍

1932年4月,韓國臨時政府領導下的韓人愛國團體,於上海策劃擊斃了日本侵華總司令白川大將,同時也參與策劃了其他重大的反日刺殺事件,爲中國抗戰做出了較爲重要的貢獻。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在華韓人臨時政府認爲“獨立時機業已到來”,馬上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籌備組建韓國軍隊參加抗戰。1938年10月,韓國左派民族政黨在中共的幫助下在武漢成立“朝鮮義勇軍”,這一軍事組織的成立加快了韓國光復軍軍事實體的建立。

1940年4月,韓國革命黨、韓國國民黨、朝鮮革命黨合併爲新的統一的韓國獨立黨。當年9月,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與主要領導人遷至重慶,併發布《總動員方略》,目的在於使“敵軍內所有韓人武裝隊伍集體倒戈”,暫時成立編制爲一個師的軍事力量。

然而,光復軍的編組建立卻一波三折,以左派爲主力的朝鮮民族革命軍並不承認“光復軍”的主體地位,兩支意識形態相對立的組織在幕後不斷爭奪在華朝鮮族人,造成了朝鮮抗日力量的嚴重分裂。在經過了數年的鬥爭後,雙方本着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在國民黨政府的調解下走向統一,由於國民政府對左翼政黨的警惕,以金九爲首的臨時政府對金若山領導的朝鮮民族革命黨進行了合併,取得了韓國在華流亡政府的形勢統一。

1942年10月,韓國光復軍在平津與河北一帶頻繁活躍出擊,在當地散發各色傳單,通過大量吸引韓民來歸,削弱侵華日軍的軍事力量。同時,他們在河南河北交界的武安縣與當時盤踞在太行山一帶的日軍進行正面對戰,先後殺敵三十餘人。次年,韓國光復軍派遣進入印度與緬甸戰區,與當地的國民黨軍隊通力合作,爲緬甸戰場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抗戰中的韓國光復軍

03 悽慘的分裂

抗戰勝利之後,蘇聯與美國相繼佔領朝鮮半島南北兩部。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與原來的朝鮮民族革命黨領袖堅決反對美國在南朝鮮單獨進行民主選舉的分裂圖謀,然而韓國臨時政府中的部分親美領導人(以李承晚爲代表)卻對北方朝鮮革命黨人極度敵視。

1948年,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分別建立獨立政權。次年,臨時政府領袖金九反對韓國獨自實施大選的聯合國決議,提出應由南北協商建立統一政府,並進入朝鮮進行政治協商,卻在6月26日在京橋莊被陸軍步兵少尉安鬥熙(美國反情報局特工)暗殺,李承晚順利接手南韓政權。

圖/韓國國父金九

光復軍在韓國亡國之後孤懸海外奮鬥30餘年,爲中國與韓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最後卻因爲美國與韓國賣國者的內外勾結而最終與使命背道而馳,可悲可嘆。

參考文獻:

1.《韓國史》

2.《朝鮮簡史》

3.石源華:《韓國光復軍戰史述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