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给我讲有笔存款到期了,银行经理忽悠她买债基,说一年有6%,肯定安全。

一听到6%和安全,而且邻居也赚钱了,听的心痒痒,就想存个十几万进去,都打算回家拿存折了,硬是被我拉了回来。

没想到我们刚回上海没两天,大姑打来电话说,他们一起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都要去银行维权,买的债基亏钱了..

问我怎么办?

能怎么办?本来债基就是不保本的,产品说明也告知净值类有波动的风险。

怪就怪某些不专业的客户经理为了快速的完成业绩,趁债市行情好把债基当保本理财宣传,卖给不懂理财的大爷大妈,结果债市一波动,收益回到了解放前…

紫霞真的希望后台的小白投资者们能够多多学习,在投资上有一定的判断力,不再被所谓的高 “预期收益”蒙住双眼。

至于银行的销售人员们,也不要总宠着客户,客户肯定希望无风险高收益,但作为专业的理财经理必须引导教育,揭示风险,而不是看到哪个提成多,哪个收益高,就给他们拼命推荐。

这里再给大家唠唠为啥最近债券,债券基金,包括投资了债券的理财产品们会有这么大的波动?

债券的收益来源一般来自两个,一是票息收入,也就是赚利息;二是资本利得,赚市场波动的差价。

比如A公司发行了一只债券,面值100元,年利率4%,上市后遭到疯抢,市场价值涨到了105元,如果你在105元卖出,赚的就是资本利得。

如果你选择持有到期,就拿年化4%的利息。

那债券价格为什么会下跌?

在不出现违约的情况下,对债券价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利率了。

那咱们怎么知道利率是高是低, 这就需要找一个锚,通常短债基金利率可以参考一年期国债利率,长债基金可以参考十年期国债利率。

咱们都知道,一季度受疫情的影响,央妈大放水,市场利率走低,融资成本也在降低,市场上不缺钱,后面新发行的债券利率肯定没有以前的利率高。

那么我们肯定更倾向于利息高的债券,所以市面上已经发行的债券价格就会抬升。

但后来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疫情缓解了,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了,经济看起来没那么差了,相比最差的时候,手头没那么紧了,不需要一直借钱了。

央妈看到了大家的努力,想说既然情况变好了,那么资金就不能这么便宜借了,水龙头可以稍微关小一点。

情绪面上,已经在债市赚到钱的投资者有一定的止盈需求,加之股市的回暖,资金出现了分流,股市和债市往往是跷跷板效应,债市反映的是避险需求,如果无需避险,资金不太倾向于去债市的。

4月末的时候,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从2.506%暴涨到6月8号的2.905%。

这意味着融资成本提高,新发行债券的利息更高了。

而已经发行的老债券,其票面利率是固定的,没有了竞争优势,老债券的价格就会下跌,大家的债券基金净值自然就下跌了。

这也是很多持有债券类资产的银行理财净值大幅回撤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讲,大家要明白一点,稳健不等于保本,安全不等于不会亏损。

自从资管新规落地后,我一直不太建议大家去买银行理财,收益低不说,还有浮亏的风险,远远不如自己定投指数基金的性价比高。

每个月定时定量的买,直到市场热起来,达到目标收益就止盈,坚持下来亏钱概率非常低。

不过很多老司机觉得这种方法有点乏味,问我能不能在低位多买点,高位少买一些。

坦白讲,我们很难预测何时是最高点,何时是最低点,但指数的相对低位是可以判断的。

这时候通过「价值平均法」确实可以让我们多赚一些——

比如你的计划是每月15号买入1000块,傻瓜定投。

我们这次换种方式,让规则更加智能一些,保持基金账上的钱每个月固定增加1000元。

到了下一个月,打开账户一看,如果基金涨了,比如涨了100元。

那我再往里投900元,凑够1000就行了。

如果赶上市场不好,基金反而跌了200元呢?那账户里的钱少了200,我这个月要掏200+1000元=1200元。

总之,让账户里的钱保持每月递增1000块。

这种定投,就是低买高卖,涨的越多就少买点,甚至可以不买;跌的越多就多买点。

经过数据回测,这种方法可以比傻瓜定投每年多赚1%左右。

当然,它也有缺点,

比如刚开始定投就遇到了行情暴涨,手里握着大笔钱,硬是没敢加仓;或者遇到行情深度回调,越补越跌,最后手里没子弹了...

不在乎一时涨跌,心态比较稳的老司机,可以尝试下这种方法。

如果你是刚进场的小白,手里没啥现金流,还是老老实实的傻瓜定投吧,坚持到牛市总会分到一杯美羹。#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抢着给你送钱,你信吗?

2020年这样卖房,能多赚十几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