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作爲古代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深得世人喜愛,隨口就能吟誦出幾句,對著名詞人也如數家珍。從風格看,宋詞分爲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詞作,一般都充滿豪情壯志,意境也非同凡響,讓人讀後有種蕩氣迴腸之感。比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相對而言,婉約派的作品,大多描述離愁別緒,傷感哀怨的愛情,以及女子對丈夫的相思。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都是婉約派的佳作。但是,要說誰說婉約派最著名詞人,李清照稱第二,肯定沒人敢稱第一,她是婉約派的大姐大,多情才子柳永也遜色三分。

古代寫愁的文人有很多,就連一向浪漫豁達的李白,也曾寫下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平心而論,衆多詩人和詞人中,李清照筆下的愁緒,最讓人難忘,直擊靈魂深處,且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腹愁苦,喫不下飯,睡不着覺,整個人比黃花還要瘦,是何等的憂愁。

筆者最欣賞她的《聲聲慢》,自從上學時背誦這首詩,時隔多年,依舊能一字不落背出來,尤其是最後兩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身爲婉約派的翹楚,李清照的地位和影響毋庸置疑,但她也曾寫過相當豪邁的作品,氣勢和意境超過蘇東坡。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創作于靖康二年,當時李清照處於人生最窘迫階段,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幾乎壓得她喘不過氣。金兵大舉南下,輕而易舉攻入大宋都城,砸爛宮中的瓊樓玉苑,更重要的是,還把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擄走,沒有提前逃走的大臣與妃子、宮女,也未能躲過此劫,包括後來的奸臣秦檜。

李清照非常難過,徹底理解詩聖杜甫的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雖有報國之志,奈何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康王趙構組建新朝廷,史稱“南宋”,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奉命擔任建康(南京)知府,李清照也來到建康陪伴丈夫,給他鼓勵與照顧。

一天深夜,外面響起打鬥的聲音,原來城中發生了叛亂。既然是知府,趙明誠應該及時制定策略,想辦法平定叛亂,這是他的分內工作。然而,沒經歷過這種事情的趙明誠,頓時亂了方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身安危,毫不猶豫棄城而逃,動作十分麻利,當然沒忘記帶着妻子李清照。

逃出城後,依舊覺得不太安全,不敢有絲毫耽擱,馬不停蹄加速前進,直到抵達烏江邊,才稍作休息。兩人一路無言,李清照的臉色很難看,丈夫以爲她太累了,所以也沒多想。站在烏江邊,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李清照面色凝重,對丈夫棄城之事深感憤怒,甚至流下淚水,隨即寫下這首《夏日絕句》。

短短20個字,卻化用三個典故,人傑可理解爲人中豪傑,其實是指漢初三傑蕭何、張良與韓信,劉邦稱帝后,當衆稱讚他們三個爲人傑。鬼雄,出自屈原的作品《國殤》,意思是鬼中的英雄。這兩句詩氣勢不俗,足以彰顯李清照的氣魄,活着要做人中豪傑,死了要在地府闖出名堂,成爲鬼中英雄。

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借項羽烏江自刎的事蹟,闡述何爲英雄氣概,寧可戰死沙場,也不能苟且偷生,項羽臨死前大笑着說:“今日我雖死,卻還是西楚霸王。”對於丈夫棄城之舉,李清照沒有大吵大鬧,但通過這首詩,可看出她非常憤怒,感覺丈夫太窩囊,如果將士都像他一樣,大宋江山堪憂。

據說,趙明誠讀完此詩,心裏很不是滋味,對自己的行爲懊悔、羞愧,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大不如從前,趙明誠於一年多後憂鬱而亡。李清照被譽爲“千古第一才女”,許多作品都讓人回味無窮,但筆者認爲,這首《夏日絕句》非常獨特,尤其是前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適合作爲座右銘,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