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成大事者,不但要有容人之量,還有具備禮賢下士之心,更要保持求賢若渴的心態。劉備聽聞諸葛亮智謀超羣,備上厚禮前去拜訪,結果兩次都無功而返,三弟張飛很不耐煩,但劉備沒有放棄,最終以誠心感動諸葛亮,留下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

在重視人才這方面,朱元璋做的也不錯,當年爲了邀請劉伯溫出山,朱元璋也費了一番力氣。《明史》記載:“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劉伯溫是進士出身,曾經在元朝廷做官,後來辭官歸隱,在家鄉辦學講課,美名遠播,方圓幾百裏的百姓,都知道他的事蹟。

攻克金華之後,有人告訴朱元璋,距離金華不太遠的青田縣,有一位姓劉名基字伯溫的人,滿腹經綸,精通象緯之學,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把他比作諸葛亮。朱元璋非常激動,就算劉伯溫沒有諸葛亮厲害,肯定也不簡單,尋常人無法相提並論,若能把他招入麾下,無異於如虎添翼。

爲表示對劉伯溫的尊敬,原本朱元璋準備親自登門邀請,但因軍務繁忙抽不開身,只好派人辦理此事,並且再三叮囑,千萬不可用強。另外,朱元璋拿出私房錢,以重金聘請劉伯溫。誰也沒想到,劉伯溫一點都不給面子,隨便找個藉口拒絕了,對於金銀珠寶,他甚至看都沒看一眼。

朱元璋非但不生氣,對劉伯溫的人品更加稱讚,不爲錢財所動之人,可以說非常少見,必然有常人不具備的能力。於是,朱元璋改變策略,讓屬下孫炎修書一封,讓劉伯溫感受到他的誠意。史書雲:“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歷經波折,劉伯溫終於答應,安排好家中一切,前往軍營面見朱元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劉伯溫連口茶都沒喝,就拉着朱元璋分析當前形勢,給出十八條對策,對於朱元璋來說,每一條對策都是無價之寶。從此之後,劉伯溫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朱元璋心裏的地位,也無人可取代,屢次獻出計策,立下汗馬功勞,贏得“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之美譽。

公元1367年,身爲吳王的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爲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恰逢天氣大旱,劉伯溫便說道:“肯定有冤情,只要罪己詔,並釋放囚犯,不濫殺無辜,就能被上天寬恕,大雨不請自來。”朱元璋二話不說,下令釋放即將被斬首的犯人,幾天過後,果然天降大雨。

朱元璋稱帝,對功臣進行賞賜,免不了加官進爵,劉伯溫升任御史中丞,主持編纂《大明律》。他嫉惡如仇,但原則性很強,對事不對人,丞相李善長的心腹李彬貪贓枉法,劉伯溫依照律法,把李彬抓起來。李善長親自找到劉伯溫,讓他給個面子,對李彬寬大處理,劉伯溫沒答應,直接把李彬處死,從而得罪了李善長。

此事過後,李善長經常找劉伯溫的麻煩,但當朱元璋責罰李善長的時候,劉伯溫都會爲他說情,朱元璋非常納悶,便問道:“李善長屢次陷害你,你爲何還要爲他請求?”劉伯溫笑了笑,並沒有回答。李善長被罷官,朱元璋叫來劉伯溫,對他說:“吾行相君矣。”也就是說,讓劉伯溫當丞相。

丞相位高權重,乃百官之首,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位。然而,劉伯溫拒絕了,理由是年邁多病,而且能力不配當丞相。很多人不理解,爲何劉伯溫果斷拒絕?難道丞相不香嗎?其實,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劉伯溫跟隨朱元璋多年,太瞭解他的想法,誰當丞相都沒有好下場,還是不要趟這趟渾水,所以才經得住誘惑,拒絕擔任丞相。

果然不出劉伯溫所料,不管是李善長,還是後來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所有當過明朝丞相的人,結局都比較慘。洪武四年,劉伯溫急流勇退,請辭回鄉,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四年後病逝,明武宗在位時期,追贈劉伯溫爲太師,諡號“文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