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這位皇帝的一生可謂是一個傳奇,起於布衣,最落魄的時候,還以乞討爲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參加反元以後,只是歷時15年,便是建立偌大的明朝,並且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伐成功,這樣的作爲,縱觀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也是數一數二的。

在明朝開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爲廢除丞相制以後,明太祖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了集權也是費盡心機,諸如在洪武十三年殺丞相胡惟庸,並且是順勢罷中書省,將延續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廢除,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可以說是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如此行爲,在之前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明太祖朱元璋如此辛辛苦苦的集權,到了後世卻不一樣了,自明成祖朱棣正式設內閣以後,隨着時間推移,明朝的內閣權力是越來越大,到了後來出現了內閣首輔,還被人稱之爲相。

這樣來看,朱元璋辛辛苦苦集權,後世似乎是敗家子,在以內閣分權?

其實後世皇帝爲什麼會給予內閣越來越多的權力呢,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不是每個皇帝都如同朱元璋那般精力旺盛,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朱元璋那樣的耐心,所以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工作量,只能以內閣來輔佐自己,相應的肯定要過渡一部分權力出去。

當然認真來說,後世皇帝如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看似設內閣在分權,但同樣也是在集權,只不過方式不同。明太祖朱元璋的霸道方式是直接幹丞相的活,而後世皇帝是將丞相的權力分給內閣一部分,再分給宦官勢力中司禮監一部分,所以內閣首輔雖然被人稱爲相,但司禮監太監,也被一些人稱之爲內相,這樣的設置,使其是相互牽制,皇帝不至於大權旁落,還可以讓他們幫忙處理大部分政務。

而後世形成的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國政的這種集權方式很不錯,像到了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之時,不同於其他朝代的大部分亡國之君,這位明朝的亡國之君還是擁有着實權的,可以說這一設計是有效防止了明朝皇帝的大權旁落。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一天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呢?以至於後世皇帝採取另一種方式來躲避這種工作量呢?

根據《明太祖實錄》來看,有人特意統計過,以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來看,8天之內各部門的奏札共1660件,這裏面涉及的政務有3291件事,平均算起來的話,明太祖朱元璋每天要審批多達207份公文,處理的政務超過411件,可以說是相當巨大的工作量。像處理政務超過411件事,不是說批個行與不行就可以了,還要思考怎麼解決,再批示下面該怎麼做,一天處理這麼多事,一般人還真幹不了。

巨大的工作量,對於朱元璋可謂是很大的負擔,但爲了集權,只能咬咬牙堅持下去。而且爲了防止後世皇帝受不了這種苦,再復立丞相,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還特意說道:“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

朱元璋留下這樣的祖訓,後世皇帝只能無奈地以皇帝身兼丞相之職。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是發展到後世,這些皇帝別出心裁地設置出內閣和司禮監相互牽制的局面,同時還可以共同協助皇帝處理大部分政務,使皇帝既保持了集權,不怕大權旁落,更是可以躲於後宮之中偷懶。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