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代,宮廷在端午要賜梟羹百官食用以辟邪。漢以前已有食梟羹習俗。《東周列國志》載:潁考叔爲了勸諫鄭莊公與母親姜氏和好,請鄭莊公喫梟。鄭莊公問爲什麼喫梟,潁考叔回答說,梟是一種惡鳥,長大以後會將含辛茹苦養大它的母親喫掉,所以梟鳥是最該被喫掉的。《草木疏》也說梟鳥有食母之惡行:“梟也,關西謂之流離,大則食其母。”

漢代將食梟習俗移至端午,顯然是爲了弘揚儒家孝道。因爲俗信五月初五對父母多有潛在危害,該日食梟就有消滅食母惡鳥,保護父母平安之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梟,不孝鳥也。故日至捕梟磔之。字從鳥,頭在木上。”當然梟鳥食母習性,並不能證之於現代科學,也許是古人借鳥說事,宮廷賜大臣梟羹,無非不過是宣揚孝道而已。

漢以後,端午賜梟羹百官食用的習俗仍不絕如縷。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序:“庖捐惡鳥,俎獻肥龜。”所食惡鳥即爲梟。

蘇軾、蘇轍、胡宿、程敏政等人都有詩詠皇帝賜梟羹之事。蘇東坡詩:“外廷已拜梟羹賜,應助吾君去不仁。”意思是說,喫了皇帝所賜梟羹,就要幫助皇帝去消除不仁不義之人。食梟不僅有盡孝之意,而且有了行仁義之意。

民間對於梟鳥也多有神祕感,認爲食梟可以闢兵,即刀不血刃。至清代,仍有端午食梟的記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