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65天,媽媽都在愛孩子,今天終於都在討論如何愛媽媽。

說來奇怪,全世界都在強調女性獨立、自主。

但唯獨母親節這天大家都心有靈犀的迴歸到“無私/操勞/奉獻……”這一歌頌母親的傳統話語體系裏。

畢竟,“母親”這個詞語在它的原始語境中,本身只是一種女性在生育後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育兒本能。

但現代社會,的確不是所有女性都認同這一被賦予的身份。

五光十色的現代社會與結婚生子的老套話題最容易涉獵女性自我身份認同的焦灼。

2013年,孫儷曾在《辣媽正傳》這部電視劇裏說出了可能讓許多女性頗有共鳴的臺詞:

“懷孕了,你們都說堅持九個月,生完就好了,現在生完了,你們又都說,再堅持一個月,出了月子就好了;

等我出了月子你們又都說,再堅持三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然後再堅持到上學,他畢業,結婚生子,那是堅持一段時間嗎,那根本就是堅持一輩子!”

是啊,母親的身份與自我實現之間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無法調和。

所以只能用歌頌來化解這種尷尬。

關於母愛的電影很多,《黑暗中的舞者》裏比約克一心爲兒子治病,卻最終走向了毀滅。

《心火》裏蘇菲瑪索面對素不相識的女兒,用心靈去撫慰。

《漂亮媽媽》裏,鞏俐與聾啞兒子相依爲命,不離不棄。

她們都在既定的話題體系裏歌頌了母親的偉大,裹挾上華麗的大詞。

我們除了感動之餘,始終在被馴化在這個話語體系裏,無法自拔。

02

這讓我想起了1990年張元拍攝的中國第一部獨立電影《媽媽》。

影片從媽媽的視角講了一個弱智兒童悲慘命運的故事:

丈夫遠在異地工作,梁丹(秦燕 飾)獨立撫養身患輕度智障的兒子鼕鼕(黃海波 飾)。

鼕鼕在六歲時患癲癇性痙攣,導致大腦損傷。

梁丹相信兒子的病終會被治好,然而周遭的壓力卻不斷襲來:學校將鼕鼕勸退;單位又禁止梁丹帶兒子上班;

周圍的人不斷投來異樣的目光,甚至梁丹的丈夫也決定將兒子拋棄。但無論生活怎樣艱苦,她始終不放棄令鼕鼕康復的希望……

但張元很超前,《媽媽》在表現偉大的母愛之外,也塑造了女性的慾望。

影片裏的媽媽是一個氣質優雅的女人,她也有慾望,丈夫常年在外,她身體裏充滿了對性的渴望。

她也有過放棄,面對毫無希望的兒子,她甚至想用安眠藥結束母子的生命。

爲了兒子能夠恢復,她用盡了各種辦法,甚至把兒子丟在陌生的高架橋上,希望刺激他失去的記憶。

而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勞,影片留下的,是一個無解的生命的延續。

影片把媽媽和鼕鼕的故事拉昇到一個社會的層面,把這些特殊家庭的現狀和困境給出了一個全景式的掃描。

也是從這部影片開始,第六代電影導演一致從集體主義的思考中解放出來,他們把電影轉向歸於個人體驗,注重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從小的命題切入。

就像影片中的媽媽梁丹,她跳脫了以往關於母親角色全情奉獻的刻板印象,呈現了一個女性在“媽媽”角色之外自我慾望的一面。

影片中,梁丹曾爲自己塗上口紅,長時間的凝視着自己,彷彿看到了自己本可以擁有的快樂和美麗,但最後他抹去了塗上的口紅,就像是抹去了一切幻想。

最終,“媽媽”的身份還是讓她迴歸到大衆期待的樣子。

03

很遺憾。由於影片中某些性和ZZ隱喻,《媽媽》被禁了!

彷佛一個暗夜裏的照明彈,迅速閃亮,又歸於黑暗。就像影片中梁丹的自我一樣。

直到今天,在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媒介在公共話語空間對於母親形象的建構都是一種無私偉大、堅強隱忍式的完美母親形象。

2018年,曾有一部電視劇《娘道》引發關於女權的大討論。

原因在於,《娘道》在謳歌女性的同時,卻不想對完美女性的“去慾望化”處理,也讓女性喪失了個人的獨立價值和人格

犧牲與奉獻是否就是一個母親的所有價值?

於是,一邊是收視爆棚,長期佔據收視冠軍,一度破2%;一邊是口碑失利,3萬多人蔘與的豆瓣評分已跌到2.5。

一邊是父母爺奶看得如癡如醉,一邊是陪長輩看劇的年輕人吐槽得人神共憤;

一邊是片方以“一個偉大母親的英雄史詩”自詡,一邊是批評聲音認爲其“三觀不正”、“封建糟粕”。

04

這樣的悖論和今天母親節大家所歌頌的彷佛形成了某種契合。

在今天這樣的日子裏我們習慣於歌頌母親的偉大、辛勞與奉獻。

它是一種儀式,符合所有人的預期,每個人都在自我感動着,或許包括母親自身。

然後所有的母親在社會賦予的角色裏,活成了大家想象的樣子,唯獨失去了自己。

縱然,me too風行,女權獨大,但唯獨母親節這天大家心照不宣的讓女性迴歸母性,把女權拋擲一邊,造成了這個矛盾體的思維。

不是母性與女權相悖,只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實中絕大多數女性的不公,都來自於你是母親的身份。

最明顯的莫過於職場的中的女性。

結婚、生育往往是女性受到就業歧視的主要顧慮因素。

男性在家庭角色的缺失導致女性被迫投入更多精力在家庭責任上,造成女性無法平等地追求職業機會和實現自身的職業發展。

而一些國產影視對於這些現狀避而不談,僅僅通過製造畸形的“女權”作品,營造出一個男女已經平權的海市蜃樓。

比如《我的前半生》、比如《北京女子圖鑑》……

我們在大多數的電影、電視劇中看到:女性成爲需要被“努力追求”、“溫柔以待”、“悉心呵護”的存在。

明明是大女主,“成長”背後卻永遠離不開男人。

倒是看起來非常有地位了,但這難道不是寵物的地位?

05

在今天這樣一個集體歌頌母親的日子,聊這樣的話題顯得有些掃興。

可是!

明明我們現在最當務之急的是去解決母親承擔責任過多的問題,但我們現在卻變成了拼命表彰讚頌母親的這種不得不的犧牲。

爲什麼要警惕歌頌母親?

因爲,那一聲聲讚美和歌頌扼殺了母親們作爲一個人的主體價值,掩蓋掉了她們身爲母親的困境和家庭分工不平等的現狀。

可以說,如今流行的「歌頌式」話語,合理化了一切不公正的問題,成爲了不公正現狀的維護途徑,是一場隱匿又變相的性別剝削。

比起分擔育兒責任、改善母親的生活環境,言語上的幾句誇獎,成本最低,卻也最無用。

不歌頌並不是在否認世世代代母親的付出,亦不是在鼓吹一種自私自利的功利主義。

相反,正是因爲看見“神化”母親下一個個真實的現狀,才因此呼籲社會對母親身份更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沒有人能定義「媽媽」該是什麼樣的?

媽媽偉大也好,脆弱也好,都該是以每個個體家庭角色的生命體驗而決定,而不是出於某一種社會標準下「硬被附有的禮物」。

因爲媽媽首先是自己,然後纔是一位「母親」。

可不管怎樣,今天晚上我還是會給媽媽打一個電話,說一聲:媽媽,我想你了!

雖然很難,但也有個美好的祝願:希望你的後半生,活成屬於你的後半生!

也願天下所有的媽媽都能如此。

-END-

關注我,一起探索更多電影吧!

喜歡的話,記得小手點一下擴散出去哦~

更多影評:娛觀(smshe18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