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們鄰國印度的近代史,恐怕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印度著名領袖聖雄甘地,對於印度人民而言,聖雄甘地給予這個國家獨立、民主和自由,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印度邁向了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其實,除了聖雄甘地外,在印度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甘地家族,他就是近現代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與聖雄甘地無血緣關係)。

在這個家族裏,先後出現了三位印度領導人,印度獨立後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印度的首位女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和繼任者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甘地總理。可以說,這個家族影響了印度近現代的發展,時至今日仍有家族人員在印度中央政府任職。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印度現代最爲著名及爭論最大的英迪拉·甘地,她曾兩度擔任印度總理,鐵腕統治16年,素有“印度鐵娘子”的稱號。

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甘地出生於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其父正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按道理講,尼赫魯家族在印度屬於高等種姓婆羅門,英迪拉·甘地本應該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童年,但是在她出生不久,其父就被聖雄甘地說服聯手參與推動印度的獨立運動。在幼年時期,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曾多次被捕入獄,她和母親爲了不受牽連只能疏遠尼赫魯家族。

正是受父親的影響,英迪拉·甘地從小就在其他人的監視下長大,很難與同齡人親近,只有她的母親陪伴着她成長。然而不幸的是,在她19歲時她的母親最終也因肺結核去世,這對英迪拉·甘地無疑是沉痛的打擊,故此之後英迪拉培養出了堅強、獨立自主的個性。甚至,英迪拉·甘地在自己終身大事面前也立下“終生不嫁”的誓言,立志做印度的“貞德”,終身爲爭取國家自由而鬥爭。

不過沒過幾年,英迪拉就背叛了自己的誓言,在她旅居歐洲大陸和英國的時候,她邂逅了同在英國留學的印度青年費羅茲·甘地。這個門第低微且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雖然又黑又胖,但他的風趣幽默和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印度公主。

可英迪拉與費羅茲即將結婚的消息一經傳回國內,就激起了印度社會上下反對,因爲按照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印度教與異教徒結婚不僅會讓自己淪爲賤民,後代子孫也將永爲賤民。最後好在英迪拉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尼赫魯的好朋友“聖雄甘地”,聖雄甘地便將自己的姓賜給了費羅茲夫婦,自此英迪拉就改名爲英迪拉·甘地,重新回到印度貴族行列。

可以說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名字就是由來於此,隨後在印度獨立後,英迪拉就當起了父親尼赫魯的私人祕書。也正是在此期間,英迪拉隨同父親到各國訪問,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財富,爲日後治理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6年,在尼赫魯去世兩年後,英迪拉被推上了總理的寶座,成爲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並在1971年的印度大選中再次連任。

起初由於缺乏執政經驗,英迪拉·甘地在繼任總理後顯得頗爲小心謹慎,魄力不足,但是她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經驗,很快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顯示出來,雷厲風行和果斷成了她辦事的風格。可以說英迪拉是印度鐵腕的女強人,在她任期內政績斐然,首先她便取消了印度各州的大君,廢除了他們的特權和頭銜。緊接着,她又在1969年將銀行以及礦山和石油公司國有化,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在她的領導下,傳統上饑荒多發的印度也成爲綠色革命成功典範,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印度曾出口過剩的小麥、大米和其他作物賺取外匯。1971年,爲了應對來自東巴基斯坦的大量難民,英迪拉又開始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在其“強硬”的風格下印軍贏得了這場戰爭,最終導致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的獨立。至此,英迪拉·甘地一系列的舉措爲其贏得超高的支持率,她也被人民稱爲“印度鐵娘子”。事後,印度報紙也大肆撰文讚賞:聖雄甘地給了我們自由,尼赫魯維護了我們的獨立,而英迪拉·甘地則拯救了我們的國家。

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都會犯錯,英迪拉.甘地也不例外。1976年,由於印度人口日益膨脹,爲了獲得來自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人口控制基金的貸款支持,英迪拉果斷修改了憲法,在全國強制男性進行絕育手術。據不完全統計,在英迪拉·甘地時期印度有超過800萬人被實施了這種強制絕育手術。

雖然印度官方宣稱這些“自願”強制絕育的人大部分都有兩個孩子甚至更多的男人,但是根據外國學者的研究,有大量接受強制絕育手術的人是貧困潦倒的窮人和城市流浪者,因爲很多印度官員爲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絕育人口數目指標,會強行或者用價格低廉的物品(如一臺半導體收音機)誘騙大量底層人民接受絕育手術。

對於英迪拉總理強制男性進行絕育手術的行動,印度人民當時稱之爲最“可怕的行動風潮”。當然,強制絕育政策也招致了印度人民的強烈不滿,因爲政策“一刀切”太過於盲目,很多貧困的未成婚男子也遭了殃。最終強制男性絕育計劃以失敗告終,並且間接也導致1977年英迪拉.甘地倒臺。可以說,在這之後再沒有哪個印度政客敢於再提這個強制絕育的梗。

1980年,因印度國內經濟危機日益嚴重,英迪拉再次當選爲總理,可惜這一次讓她萬萬沒想到卻招來了殺身之禍。在英迪拉上臺的第16年印度教和錫克教矛盾激化,1984年6月英迪拉爲了挫敗錫克族分裂運動,派軍隊進攻了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金廟,並打死了上千名錫克教教徒。

在“金廟事件”發生後,爲保證她的安全,安全部門曾勸阻英迪拉撤走身邊的錫克教警衛,但她爲了防止宗教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婉拒了,結果釀成大禍。在自己67歲時,上臺16年的她卻被兩名貼身的錫克教警衛刺殺,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最後我們要說,在政績方面,外界對印度首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既有讚揚她的政績和對印度的建樹,亦有人不滿其強硬政治手段和蓄意栽培她的兒子成爲接班人。可縱然如此,也避免不了英迪拉·甘地是印度一代傳奇人物,隨着時日的變遷,有不少印度人民都懷念這位硬朗的"印度鐵娘子",甚至有人稱她爲"印度國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