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面對美國日益壯大的工業和軍事能力,精明的日本人想了個餿主意。決定乘美國人立足未穩之機,偷襲珍珠港,一舉消滅美國有生力量。結果偷襲是成功了,但接下來美國的報復讓日本人大敗而終。

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的1941-1945年間,一口氣生產了147艘航母,遠超了戰前軍事能力。這充分說明一點,戰爭拼的是基礎工業的能力,而不是某一局部或某次戰術的成敗。這些局部戰術的成功,最多隻能延緩結果的到來,而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

目前全球半導體科技戰,正在滋生與珍珠港事件相似的劇情。面對我們日益壯大的半導體工業和科技能力,一些精明的國家和組織,也想到了這個餿主意。打算在我們立足未穩之機,打擊我們的有生力量,限制和延緩我們前進的腳步。

珍珠港事件給我們的啓發是,最終決定科技戰勝負的,一定是基礎工業的能力。所以,我們既要對局部戰術可能帶來的影響有所警惕。更關鍵的是要排除干擾,大力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半導體基礎工業能力。像美國當年做的一樣,扛過了對手偷襲後,戰鬥力成倍增長。

目前全球半導體科技,歐美處於領先地位。我們快速追趕,並在局部領域取得了領先成績。歐美乘我們半導體產業基礎,還相對較薄弱之際,發起了對我們芯片製造、操作系統、工具軟件等的限制和壓制行動。從某方面說,這也算是件好事。它目標直指我們的弱點,有利於我們加大投入,快速補足差距,建立健全完善的半導體基礎工業體系。

就像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前的輕敵一樣,很多人輕視了對手的局部戰術,可能帶來的損失。我們身邊很多人,也輕視了這個影響,有些人甚至認爲我們已經贏了,這個認知相當危險。偷襲珍珠港給美國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是本可以避免和減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重視可能面對的各種變化,將影響降低到最小。

日本的偷襲戰術成功了,但最終被美國強大的基礎工業能力所征服。今天我們同樣面對半導體科技戰中,對手的各種打壓和限制。不管其影響幾何,我們都要橫下一條心,加大我們的半導體基礎產業建設,補足短板。最終依賴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擺脫困境贏得勝利,登上半導體科技產業的巔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