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姚熹有一個隨身攜帶的碧綠色小茶杯。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杯子,是當年交通大學遷校到西安時,他花幾毛錢買的,使用至今。小茶杯是他紮根西安的紀念。

姚熹,江蘇蘇州人。1957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58年以青年教師的身份隨交通大學西遷到西安。在當年,姚熹所從事的電介質和電子陶瓷學術研究,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工程的角度,都不是大學科領域中的主流,往往不被重視。1957年,年僅22歲的他踏進這個不被看好的荒蕪之地。然而就在這裏,姚熹帶領我國電介質研究走向世界前沿,實現了我國在這一領域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跨越。1987年,姚熹當選爲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1991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年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初春,姚熹院士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在他之前,我國僅有5位科學家獲此殊榮。用姚熹自己的話說就是:"駱駝終於穿過了針眼"。

幾十年來,姚熹院士爲祖國科學事業不懈奮鬥,成爲我國鐵電陶瓷學科的主要推動者和領軍人,活躍在世界學術前沿。在功能陶瓷研究領域,他大膽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取得開拓性的成就,同時,他研發的產品廣泛應用於國防尖端裝備領域。

另外,姚熹還發起創辦《Journal Advanced Dielectrics(JAD)》期刊。《JAD》期刊現已被多種檢索數據庫收錄,是國際上唯一涵蓋電介質所有研究領域的期刊。在此之前該領域話語權一直被歐美壟斷,亞洲學者很難發聲。

除此以外,姚熹還牽頭成立了亞洲鐵電學聯盟,幫助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科研發展,力推與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國際合作,身體力行爲電子陶瓷行業的發展鞠躬盡瘁。紮根西部艱苦奮鬥60年,他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電子材料研究所、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領軍人才,爲西安交大電子材料學科發展和中國電介質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被學術界看作是中國電子陶瓷材料領域的一面旗幟和傑出代表。

近日,姚熹和夫人張良瑩教授以個人名義向教育基金會捐贈60萬元人民幣,發起設立"姚熹基金",支持西安交大創新港的建設和電子學科發展。

姚熹夫婦

姚熹院士夫婦向母校捐資併發起"姚熹基金"支持創新港建設

姚熹院士、張良瑩教授夫婦生活勤儉樸素,始終心繫母校,曾多次將生活積蓄捐贈給學校,支持學校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姚熹院士將出國進修期間省喫儉用節省出來的近萬美元,全部用於購置書籍資料和電子計算機等裝備,支持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

2005年,姚熹夫婦捐資20萬元設立"姚熹鐵電獎學金",募集資金獎勵西安交大在鐵電及相關領域做出優秀成績的研究生,迄今已累計獎勵80餘名優秀學子。如今,又爲支持創新港建設創立了"姚熹基金"並捐贈專項資金,充分詮釋了老一輩知識分子愛國愛校、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人要有精神",姚熹院士常常用這句話勉勵後學。

2017年,姚熹院士在受邀爲師生作"追憶西遷往事,傳承西遷精神"專題報告時勉勵大家:"西遷精神,是奮鬥,是拼搏,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要順應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抓住歷史賦予的機遇,盡最大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堅持走下去"。

爲宣傳姚熹院士事蹟,弘揚西遷精神,經學校批准在教育基金會設立"姚熹基金",向社會各界公開募集資金,支持創新港建設以及西安交大科教事業發展。目前該基金已收到校友企業的積極捐助,用於建立電子元器件校企聯合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校企實質性的科研合作和信息、人才、科研條件的共享交流,共同建立產業化應用基地,爲核心技術突破、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支撐。

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網、陝西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