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次區域由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組成,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新興市場。該區域人口超過2.3億,經濟年增長率爲6%~8%,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豐富。一些發展夥伴通過現有的區域合作框架積極參與建設湄公河次區域。這些國家密切合作,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區域繁榮。

2003年,泰國提出了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經濟合作戰略(ACMECS),這是湄公河次區域中首次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旨在通過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跨境貿易、協調運輸便利化規則條例以及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來縮小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可持續增長。爲了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2018年,泰國擔任三河流域合作機制主席國的時候,亞太經合組織通過了首個《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經濟合作戰略總體規劃(2019-2023年)》,強調將多維互聯互通作爲湄公河次區域融入區域及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有效工具。

除了確定區域內的發展夥伴,ACMECS還正式確定了與外部夥伴的合作關係,以便有效實施總體規劃。目前,所有在湄公河建立業務的國家已經成爲ACMECS的發展夥伴,他們制定了《聯合發展計劃》,用於指導與ACMECS的合作。

大湄公河地區的發展速度將超過聯合國的估計

2009年,美國發起了湄公河下游倡議(LMI),提倡在兩大支柱方面進行合作,實現湄公河次區域公平、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經濟增長。這兩大支柱爲水、能源、糧食和環境合作以及人類發展和互聯互通。此外,根據湄公河水資源數據倡議、可持續基礎設施計劃(SIP)以及LMI青年科學家計劃等旗艦項目,兩性平等、婦女賦權以及私營部門參與等話題也貫穿其中。2019年,泰國擔任聯合主席時,舉行了第12屆主題爲"湄公河的未來"的部長級會議,紀念該倡議達成10週年。

印度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建立起了湄公河—恆河合作組織,這是湄公河國家和發展夥伴間的第一個合作框架,到2020年這一組織已成立20週年。最初,這一區域框架強調人文交流,但目前該框架下的合作已涵蓋各個領域,發展成熟。如通過速效項目(QLP)來實現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發展,獲得1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以及印度在湄公河區域爲投資項目提供的7250萬美元的發展基金。其他合作領域還包括貿易、水資源管理、科學技術、技能發展和能力建設以及佛教旅遊等。其中,一個重要的互補項目是緬甸—印度—泰國三邊高速公路。這一公路連接南亞和東南亞,延伸至東西經濟走廊(EWEC)和南北經濟走廊(NSEC)。

湄公河次區域與日本於2008年開始合作。目前該合作在《2018年東京戰略》的三大支柱下進行:以優質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打造充滿活力和有效的互聯互通體系;支持2019年11月舉辦的第11屆湄公河—日本首腦會議通過的"湄公河—日本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倡議",實現綠色湄公河;以及以人爲本的社會。該戰略還重視和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政策相結合,這符合東盟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展望,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亞太經合組織總體規劃(2019-2023年)》的願景。泰國願與日本合作,共同主辦湄公河—日本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交流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最佳做法。

湄公河與韓國的合作框架是在韓國的支持下於2011年成立的。該合作框架由每年200萬美元的湄公河—韓國合作專項基金推動,目的在於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發展差距,促進湄公河在人民、繁榮與和平三大支柱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這三大支柱又是韓國《新南部政策》和新七大優先領域的關鍵內容。此外,該合作框架還通過專門的湄公河—韓國商業論壇來吸引私營部門的參與。近日,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和韓國紀念其合作關係建立10週年,將合作水平提升至2019年的峯會水平。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六次領導人會議

2012年,泰國提出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可持續發展倡議,得到了中國的積極響應,並於2015年正式建立瀾湄合作機制。隨後,中國於2016年3月召開了首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領導人會議,通過了《三亞宣言》,確定了3個合作支柱,即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目前,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組織的成員國正密切實施《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在協商一致、平等、相互協商和協調、自願、共建共享以及尊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實現在五個重點優先領域的具體合作,即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合作、水資源、地區脫貧。

湄公河次區域的發展勢頭顯然令人興奮不已,對於來自遠方的朋友也不例外。他們可能對發展和如何實現發展想法不同,但至少在爲人民創造繁榮和福祉方面目標一致。可持續發展、互聯互通和人力資源開發是高度優先的合作領域。有一點也是共同認可的,即各方應共同努力,實現優勢互補。

來源:泰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Inter Econ》雜誌

編譯:陳志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