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電商狂歡節馬上就要到來,可是真的如平臺、商家所說的錯過等一年嗎?

其中的套路之多,不得不防。

比如,目前電商大促使用最多的花招,就是先漲後折,即在促銷來臨之前提高商品售價,再採取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費者。看似打折優惠,實際上並未真正落實降價,甚至部分商品折後價比之前還要貴。且消費者在各種優惠券的計算中,真是頭大。

不得不說,這屬於典型的價格欺詐,不少消費者都被坑過不止一次。從各地消協和工商部門公佈的調查數據也可看出,歷年電商大促均有很大比例的商品,存在先漲後折的情況,且屢教不改,已經成爲行業的“潛規則”了。

不過,好在官方出手了!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某電商平臺立即改正“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價格違法行爲,並作出警告和罰款500000元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詳情顯示,其違法行爲類型中包括兩款產品促銷標價遠高於原價。

爲什麼“先漲價後降價”愈演愈烈?違法成本太低爲重要原因。目前,對於這類商業欺詐行爲,監管部門往往採取批評教育、處罰等措施,可是處罰金額與其所獲得的銷售利潤和宣傳效應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以致電商們屢試不爽,且無意改進。

希望這次處罰行爲能給那些電商們以震懾,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