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攤經濟”這個詞徹底火了,各大公衆號不約而同地推送了多篇關於“地攤經濟”的文章,微信羣裏流傳着《城市擺攤祕籍》,數位小夥伴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行動力最強的小姐妹已經考察了兩趟我們當地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現在正忙着裝飾自己的“移動攤位”——後備箱。

一夜之間,彷彿所有人都開始討論“地攤經濟”。

大概是連續數月的經濟壓力籠罩太久,充滿了煙火氣息的“地攤經濟”一出現,給霧霾之中的人們點亮了一點希望。

所以不管是真心想參與擺地攤的人,還是嘴上熱鬧熱鬧的人,大家都希望這一方式能爲籠罩在心頭的經濟壓力帶來一些改變。

但是,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我適不適合擺攤?

每一次的流行事物出現時,我們都不妨先冷靜地問問自己——

這個潮流,我適不適合跟風?

你的性格適合擺攤嗎?

前幾天和朋友喫飯,席間一位朋友和我們講了自己去年春節賣花的故事。

去年春節前夕,他和媳婦兒開車回老家,路過一個花市。

當時快過情人節了,兩人合計了一下,決定買一後備箱鮮花,回老家賣掉。

花市的玫瑰2元一支,兩人修剪包裝好,在老家市中心廣場賣15元一支,一天下來賺了接近2000元。

本來開開心心準備收攤,不想遇到了以前一起讀高中的老同學。

閒聊了幾句,同學半是驚訝半是調侃地說,聽說你在大城市混的很有出息,沒想到怎麼在這擺地攤賣花了?

朋友很是哭笑不得,連忙解釋說是來體驗生活。

同學卻不信,讓他不要不好意思,又說賣花天天日曬雨淋的,這樣吧,我買兩支贊助一下,給你一百塊不用找了。

這下朋友和媳婦兒都很尷尬,應付了幾句連忙走了。

第二天,沒有賣完的花,媳婦兒說什麼都不願再去賣了。

我想了想,如果換作是我,估計也會覺得尷尬,甚至以後路過賣花的廣場都會繞道走。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同學去學校附近的商圈發傳單,那裏人來人往很容易遇到同學,所以只發了半天后來堅決不去了。

有的人天生心思敏感細膩,有的人則天生大大咧咧,兩種性格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適合的工作風格不同、領域不同。

這個副業能發揮你的優勢嗎?

現在,很多人都在發展自己的副業,無論是出於個人發展、個人興趣,還是想改善經濟狀況,或者單純想要熬過這一段寒冬,發展副業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人人都知道“趨勢”很重要,能抓住紅利、搶佔風口自然是好事,但這並不意味着,流行的事物每個人都適合。

就像現在短視頻爆火,但並不意味着每個人都適合湊這個熱鬧。

讓一個羞澀內向的人面對鏡頭,也許比讓他寫一篇學術論文還要令人頭禿。

我最喜歡的時尚博主就多次說過,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寫寫寫,雖然作爲頭部時尚博主,短視頻的風口必須跟,但性格使她覺得寫寫寫更能帶給她快樂。

又如我很喜歡逛的豆瓣摳門小組,組裏有很多高人,但也不乏一些小白,看見大家都在討論股票/基金就趕緊上車,跌了幾天扛不住了又匆忙下車,追漲殺跌,如此反覆。

面對潮流/紅利/風口,能抵擋住誘惑,選擇我們自己擅長的,需要定力。

這種定力,來源於對自己的清楚認知。

不妨思考三個問題——

我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我有什麼樣的優勢?我怎樣將我的優勢運用到我的工作/副業中去?

發現優勢,找到我們擅長的,而不是看見流行什麼就跟風什麼。

沒有人想一輩子只做一份入門級的工作,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進步。

以下這些方法,既可以幫助你識別自己的優勢,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副業,也可以改善工作中的職業倦怠感,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副業

1.我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一提到性格,我們首先會想到外向和內向,這是性格外在表現的最明顯差異。

但實際上,性格的差異遠不止這些。

100多年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總結前人的觀點,形成了一套“人格類型”的分類方法。

他把人的性格初步分爲八種類型,他認爲人類的性格除了外向和內向之分,還在認知與判斷事物上有區別。

比如走在一條陌生的街道上,有人喜歡依靠直覺,左拐右拐去尋找目的地;有人喜歡運用感官思維,依靠麪包坊、車站來記錄;有人則喜歡理性思維,直接打開導航搜尋路線。

不同的傾向性和判斷感知方式,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做事風格,適合的職業也相應不同。

如果你對自己的性格認知還不夠明確,現在網上有很多性格測試,不妨選一兩套做做看,增加對自己的瞭解。

2. 我有什麼樣的優勢?

英國作者卡羅琳·韋布在《七堂思維成長課:精英羣體的行爲習慣》中提出了三個幫助識別優勢的方法:

1.分析過往令你特別滿意的成功案例,不論大小。集中精力於那些突出的個人勝利,這些個人的高光時刻會讓你產生“希望每天都有這種感覺”,或者“太高興了,都不覺得這是在工作”的積極想法。

2.回想工作場合之外經歷的高光時刻,可能是順利解決了家裏的某個困難,或成功組織了一場社區活動,針對每個案例,可以寫下:

當時你具體做了什麼、說了和想了什麼,幫助你取得了成功?是哪些個人才能和品質讓你做了、說了和想了那些事情?(這就是你的優勢)

3.徵求一些信任的人的看法,比如同事、朋友、家人。解釋清楚你是想更透徹地瞭解自己的個人優勢。請他們舉出一兩個讓你看上去充滿熱情或特別令人欽佩的具體事例,問問他們從中能看出你的哪些標誌性優勢。

在定義你的優勢時,不要只說“我擅長溝通”,要進一步深挖令你擅長溝通的真正優勢,可能是能與觀衆產生共鳴,可能是高超的語言掌控力,可能是思維敏捷,也可能是你的坦率開放的態度總能贏得人心。

3.怎樣將我的優勢運用到我的工作/主業/副業中去?

這裏有兩個方法:

1)在處理手頭的工作任務過程中發揮優勢。

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擅長在混亂中找到條理,就可以思考運用這項才能幫助自己和同事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有很強的社交智慧,你可以思考爲手頭的任務尋求一些支持者。

2)利用優勢幫助你迎接新挑戰。

承擔新任務時,我們通常有很多東西要學,也會面臨很多不熟悉的情況,這時依靠已知的擅長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找到切入點迎接新挑戰。

比如,面對第一次給董事會做演講,如果你很擅長從複雜數據中挖掘見解,就可以從一條驚人的事實出發,圍繞它展開演講。如果你喜歡結識陌生人,可以去研究每個董事會成員的興趣所在,這樣開會時你就能直接和他們對話。

最後,爲了保持效果,你需要在做出任何努力後都要犒勞自己,比如休息一下,喫點零食,和朋友聊聊天,但作者最推薦的,是花幾分鐘回味一下勝利的果實,並用筆記下來,這些行動能爲你大腦的獎勵系統提供養料,同時強化你學到的經驗。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我們要積極努力地生活,但也不必因爲同輩的成就而質疑自己的能力。

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才能一直開開心心地努力下去。

本文首發於:90後進化論

作者:蔥半仙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