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比亞迪與挪威汽車經銷商集團RSA達成合作,向當地導入唐EV在內的新能源乘用車,同時全新中大型轎車漢EV也完成歐洲首發,預估售價區間爲4.5~5.5萬歐元。這意味着比亞迪將向歐洲乘用車市場發起衝擊,也是在繼“刀片電池”之後,比亞迪實現了中國品牌的又一次進步。

“這是中國品牌在全球汽車行業的又一次進步!”,對於比亞迪此次進軍歐洲市場,我們總編輯球叔是這樣評價。

這幾年,許多自主品牌一直在談要走出去,走向海外。但可以看一圈發現,中國車企最多也就走到了俄羅斯、印度、東南亞、南美等汽車產業羸弱的國家和地區。真正能夠打入歐洲、北美、日韓這些汽車市場的幾乎沒有(早年間觀致曾在歐洲試水,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因爲大家都明白,相對其它那些非發達地區,要想立足於汽車文化和消費理念早已成熟的歐洲和北美市場,困難度要高上幾倍不止,耗時耗錢耗精力,還可能以失敗收場。

可爲什麼比亞迪敢闖入歐洲市場呢?三年前,我們曾寫過一篇文章《一個給中國汽車長臉的品牌卻被國人狠狠的踩在腳下 比亞迪中外認知天差地別甚爲罕見!》裏面曾提到比亞迪在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德國、韓國等歐美髮達國家全面開花,比亞迪的純電動大巴K9、比亞迪e6等常現於街頭。如今比亞迪的商用車在全球6個大洲、50多個國家、300多個城市運營,累計銷量已達5.5萬。

而這正是比亞迪敢再闖入歐洲市場的底氣之一,多年以來,K9等商用車型已經爲比亞迪在歐美這些市場積累一定的品牌認知與聲譽,爲比亞迪在乘用車領域涉足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打開了一扇門,而無需如其他品牌那般需從零開始。

再者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迪一個重要舉措是,向歐洲市場投放的都是新能源產品。衆所周知,作爲汽車的發明地,歐洲市場在傳統燃油領域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不論是技術還是底蘊都不是自主品牌一時可比擬,所以若選擇進軍傳統燃油領域,無異於以己之短攻彼之長,要想獲得歐美消費者的認可難上加難。

新能源領域則全然不同。除了特斯拉外,海外幾乎沒有第二傢俱備強勁實力的電動車企。且歐洲對於新能源的推行非常激進,許多國家不僅已經給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點,在政策上同樣有購車補貼、充電樁以及稅費減免等一系列支持。而新能源正是比亞迪最爲擅長的,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經過十幾年的研發積累,其技術儲備和製造實力遠超起步不久的歐美品牌。所以選擇新能源,比亞迪正是以已之長攻彼之短。

不過對於比亞迪而言,進入歐洲市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推動品牌未來的發展。雖然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是如果只將目光放置於國內市場,無異於“井底之蛙”;只有主動走出去,將企業置身於整個國際市場之中,去海外市場歷經血雨風霜,鍛鍊筋骨,才能真正成爲國際廠商,擁有更多市場份額。而且歐洲作爲全球三大汽車市場之一,不論是比亞迪還是其他自主品牌,若要成長爲一個全球化的汽車品牌,那麼這塊領地就必須拿下。

除此之外,假使比亞迪能在豪強林立的歐洲市場站穩腳跟,對於提升品牌在國內的影響力也必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比亞迪品牌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和認可度也將得到提升,所產生的效益和價值可能比花費大額費用去做營銷更來得有效。

可話也再說回來,雖然相比其它中國品牌,比亞迪進軍歐洲市場有着更好的自身條件,但想要成功也並非是那麼輕而易舉,作爲一個外來的新興品牌,比亞迪肯定需要在產品、營銷、渠道各方面都付出極大的努力。當然,我們希望它能成功,如果比亞迪成功了,也將爲後來的中國品牌,提供寶貴的經驗。

闖入歐洲的比亞迪,就像一位遠征的英雄,前路難測,也許是凱旋而歸,也許是鎩羽而回。但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爲比亞迪與王傳福的魄力與視野鼓掌,也只有更多像比亞迪這樣的敢去國際市場與豪強扳手腕的品牌存在,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汽車人心中那讓中國汽車踏遍世界的願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