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發現,到了下班之後,很多馬路上重新出現了擺地攤的人。以往不和諧的城管隊員和小商販的衝突,也不見了,並且還時不時有了城管幫助小商販找攤位的新聞。

地攤,這個幾乎已經退出市場十幾年的詞,在今年重新迴歸。原本的地攤,是說一些小商販在沒錢租店鋪,沒錢進貨的時候,採用小成本的路邊攤謀生,屬於經濟類型中小得不能再小的行業,幾乎已經邊緣化。而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和城管的“鬥智鬥勇”,也從90年代一直延續至今,被網友們戲稱爲“貓鼠遊戲”。

的確,地攤在方便了人們的同時,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大麻煩。但在如今解決就業問題上,地攤顯得有拓寬就業渠道,讓弱勢羣體得以生存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運輸成本增加,進超市加價的現狀下,地攤購物能爲日常生活支出減少開支,尤其表現在蔬菜、水果上。那麼,擺地攤,擼個串,“擺地攤”合法後,是社會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呢?

在解決就業上,不但能讓進城務工暫時沒着落的農民工,有了一份臨時性的工作,還能滿足百姓的生活需求,活躍了城鄉的交流,還增加了就業。一時間,地攤成了新亮點,說全民歡呼也不爲過。可在歡呼之後,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爲什麼反對地攤迴歸呢?

第一,地攤貨等於低檔貨,雖然便宜但是質量差。小喫大排檔,雖然好喫但是食品安全差。

第二,佔道經營,影響市容甚至影響出行,衛生混亂。

第三,爲了反對而反對。在這裏主要是人的心理原因了。

有些假裝不食人間煙火的僞精英,喜歡高大山,有品位,而又精緻的生活,對於地攤、夜市來說,那就是和髒亂差,以及僞劣的同義詞,自己不去參與,更懶得去消費,有些人甚至連看到、聽到都會覺得反感。

有些人則是因爲地攤搶了自己生意的門店業主。不關門店還是地攤,都是實體經濟,一樣的地腳,因爲地攤沒有水電和營業租金成本,同等產品在價格上就佔了大優勢,本來實體店就因爲網上電商對自己造成了很大沖擊,加上高房租以及人力成本,現在又有了地攤生意越來越勢大,即便自己依舊保持着原有的份額,看到地攤上人流攢動,而自己的業績沒多大增長,自然怨氣只能撒到地攤上了。真正的原因其實還是房租成本太高。

還有一部分人就是城市管理者了,雖然中央文明辦已經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和流動攤販當作文明城市考覈標準了,但是仍然有各地關於佔道經營,拆除流動攤販標語和傘棚的新聞報道。

其實,地攤也能幹淨,也能整潔,也能容易管理,這主要看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了。今年特殊情況下,城市管理者應該對擺地攤的羣衆更多的寬容,地攤經濟也存在了上千年了,迴歸需引導,不能一刀切纔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