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现,到了下班之后,很多马路上重新出现了摆地摊的人。以往不和谐的城管队员和小商贩的冲突,也不见了,并且还时不时有了城管帮助小商贩找摊位的新闻。

地摊,这个几乎已经退出市场十几年的词,在今年重新回归。原本的地摊,是说一些小商贩在没钱租店铺,没钱进货的时候,采用小成本的路边摊谋生,属于经济类型中小得不能再小的行业,几乎已经边缘化。而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和城管的“斗智斗勇”,也从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被网友们戏称为“猫鼠游戏”。

的确,地摊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麻烦。但在如今解决就业问题上,地摊显得有拓宽就业渠道,让弱势群体得以生存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运输成本增加,进超市加价的现状下,地摊购物能为日常生活支出减少开支,尤其表现在蔬菜、水果上。那么,摆地摊,撸个串,“摆地摊”合法后,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

在解决就业上,不但能让进城务工暂时没着落的农民工,有了一份临时性的工作,还能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活跃了城乡的交流,还增加了就业。一时间,地摊成了新亮点,说全民欢呼也不为过。可在欢呼之后,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为什么反对地摊回归呢?

第一,地摊货等于低档货,虽然便宜但是质量差。小吃大排档,虽然好吃但是食品安全差。

第二,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甚至影响出行,卫生混乱。

第三,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里主要是人的心理原因了。

有些假装不食人间烟火的伪精英,喜欢高大山,有品位,而又精致的生活,对于地摊、夜市来说,那就是和脏乱差,以及伪劣的同义词,自己不去参与,更懒得去消费,有些人甚至连看到、听到都会觉得反感。

有些人则是因为地摊抢了自己生意的门店业主。不关门店还是地摊,都是实体经济,一样的地脚,因为地摊没有水电和营业租金成本,同等产品在价格上就占了大优势,本来实体店就因为网上电商对自己造成了很大冲击,加上高房租以及人力成本,现在又有了地摊生意越来越势大,即便自己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份额,看到地摊上人流攒动,而自己的业绩没多大增长,自然怨气只能撒到地摊上了。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房租成本太高。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城市管理者了,虽然中央文明办已经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当作文明城市考核标准了,但是仍然有各地关于占道经营,拆除流动摊贩标语和伞棚的新闻报道。

其实,地摊也能干净,也能整洁,也能容易管理,这主要看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了。今年特殊情况下,城市管理者应该对摆地摊的群众更多的宽容,地摊经济也存在了上千年了,回归需引导,不能一刀切才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