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永壽二年,張道嶺和妻子永世一起“騰飛”,年僅123歲

編輯

張道嶺法壇

編輯

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道嶺和妻子勇家一起“騰飛”,他們當時123歲,道教人稱他爲大師,羽化前,他告訴後人回龍湖山,因爲那裏有他的丹竈、茅草屋和他的弟子,還有他在鎮妖井裏鎮壓的108個天剛地惡首。

祖天師出世後,他的兒子張衡、孫、張璐(三國志、魏書壩、張璐)相繼繼承了他的道路,漢西安皇帝(公元190年)時,張魯冀根據漢中20多年(191-215年)的歷史,實行政教結合,大力傳播和發展了人民信仰的正義同盟和圍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張路回到曹操身邊,曹操被奉爲鎮南將軍,封爲閬中侯爵,由此,正一聯權道教獲得了法律地位,逐漸成爲後世正統道教,即新天師道。

編輯

回龍湖山的重擔落在張路的兒子、張道嶺的曾孫張生身上,以當時三國之爭爲例,從四川到江西並不容易,張勝是值得信任的,他攜帶着祖天師的遺物,如印章、寶劍、護身符、篆書等,他在十萬座大山崎嶇的山路上歷經千辛萬苦,最後,他回到了祖天師張道嶺煉丹基地所在的龍虎山,開始了龍虎山天師道六十三代的延續,逐漸成爲中國道教的中心,根據侯爵家族的記載,張生生於承甲年間(公元309年),享年98歲。

編輯

在天師63代中,天師30代張繼賢貢獻突出(公元1092-1128年),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及次年,其兩次應趙入朝,與宋徽宗同桌,崇寧四年(1105年)起,朝廷撥款遷入上清第一宮,並授予上清天師府,從張繼賢開始,歷代天師都是朝廷授與的,張繼賢出世時才三十六歲,兩百年後,石乃安寫下了《水滸傳》,其中《神童天師》以張繼賢爲原型。

第43天師張玉初(公元1340-1410年)追隨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宗教,第二年春天,明朝皇帝朱元璋被召到奉天殿,他的家人都在奉天殿裏,到了越年,他辭職了,唐太祖自己寫了兩篇文章,他被特別授予“正一世道教與武威大仙道相結合”的稱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修故宮,封龍湖山第一枚玄壇璽玄壇、官房、福川,以保護龍湖山,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明朝開國祖朱棣命天師張玉初拜訪真人張三丰,兩個真人在武當山的“玉鎮橋”相遇,後來建了“玉鎮寺”。

編輯

天師的繼承在天師張恩普第63代(公元1904-1969)結束,1949年4月,張恩樸從廣州轉移到澳門到香港,第二年春天,他進入臺灣,住在北京大學龍洞覺宮,1969年12月,最後一個張天師65歲時從臺北的私人住宅裏走出來,正如孔子第七十七代長孫孔德成兩年前(公元2008年10月28日)在臺北逝世,閻聖公也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一樣,第六十三代繼承人張天石也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官邸的次門

編輯

天師道宗

編輯

九千金元銅鐘

編輯

玉皇宮建於1995年

編輯

張道嶺法壇

編輯

歷代神明

編輯

天然太極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