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办公室里扶贫材料堆积如山,各单位帮扶人你来我往,穿梭不断,忙着拿材料、整材料、送材料。从五月份就开始持续不断地整材料,一遍又一遍;帮扶人下乡,一趟又一趟;扶贫检查,一次又一次。不同的检查组要求不同,标准不一,样板千差万别,因此,扶贫材料也是整来整去、改来改去、没完没了,涂改的花里胡哨,不得不重填,一次一个样,填材料填的头发昏,整材料整的眼发花,给基层增加了负担,带来了麻烦!

县纪委全程参与,监督检查,以“对基层严肃问责”来彰显对脱贫攻坚的“坚决”,同时也是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撇清”。帮扶人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工作,但每人身上都感觉有很大压力,因为县纪委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谁出了问题就严肃问责,没有条件可讲,没有讨价还价,没有地方说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县纪委对具体情况和细节以及真正原因缺乏一定了解,分析不够深入,自然而然容易出现定位不准、问责失当、用力过猛、问责简单化、随意化、过度化、问错责、错问责,帮扶人被冤枉也时有发生。只要出现“数据不准、材料欠缺、收入算错、漏项错项”等,就给帮扶人扣上“工作落实不到位、不认真、弄虚作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帽子。让人费解的是,不少帮扶人是单位贫困职工,贫困职工和“官僚主义”到底能扯上多大关系?

不同的检查组要求不同,检查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每来一波就发现一些“问题”,然后提出“整改”,刚“整改”好,又来一波,又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又提出“整改”,就这样,反复“整改”,一次一个样,每次都不同,一次一个“标准”,每次都不一。出现“填的不一样”,又怎能全怨到帮扶人头上?帮扶人成了“夹心饼干”,两头受气,上有纪委追责,下有“不同的检查组要求填写的不同”,这难坏了帮扶人,有苦难言、有冤难诉,只有眼睁睁“躺枪”和“背锅”!

扶贫材料里的一个“小问题”被放在聚光灯下就成了“大问题”,一个“小错误”被放在放大镜下就成了“大错误”。例如,《到户帮扶工作手册》中“走访记录”填写简单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扶贫挂历和扶贫明示栏没按手印被问责;收入填写不准确被处分;填写“不符合要求”被处理等等,现象不一而足。岂不知,光收入就有多种算法,到底按哪种算法才对?去咨询扶贫办的人,连扶贫办的人都模棱两可,给出的答案是不确定,那让帮扶人又如何去做啊?

有的检查组是“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挑毛病”,无论帮扶人怎样做都不对,可谓是在扶贫材料上做足了“大文章”,反复折腾!例如养老金,已附带明细表,清晰可见,一目了然,但检查组的人还要求在材料首页备注栏里写清“谁和谁的养老金”,真是多此一举!琐碎的要命!如果不按要求填写,纪委就处理帮扶人。还有,扶贫挂历和扶贫明示栏哪怕有一点点小纰漏也要被问责,这是在搞扶贫吗?搞得基层危机四伏,人人自危!这本身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扶贫材料复杂化,累坏了基层,苦了干部!检查频繁,你来我往;重复填写,一遍又一遍;反复审核,一次又一次;来回整改,改来改去。一味地搞材料,把人搞烦了,大家怨声载道,这哪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脱贫攻坚上啊?这分明是用在了形式主义上。脱贫攻坚不是“大搞材料”!帮扶人不该成了“夹心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