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春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學派之間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競爭的關係,各有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甚至相互攻擊詆譭。

例如,儒家攻擊墨家”無君之父“,批判道家”無用疏闊“,道家評儒家”背離天道“。

文人皆有傲氣。到了宋朝,大文豪之間也是互相攻擊,因爲蘇東坡改了王安石的兩句詩就引發了著名的“烏臺詩案,蘇東坡也爲此被流放,仕途受到嚴重影響。

文人相輕的典故自古有之。民國時期新舊社會的交替,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各種思想產生激烈的碰撞,湧現出了大批的造詣不淺的文人。當然其中包括衆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

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

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飢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

在我們的印象中,楊絳爲人大度溫和,並沒有傳出和誰鬧得不愉快,錢鍾書也稱她爲“最賢的妻”,然而在這封信中,卻無不體現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和討厭,言辭激烈,這是爲何?

楊絳

筆者認爲楊絳對張愛玲的偏見主要來源於她的作品和感情經歷。

張愛玲的作品基調蒼涼而陰鬱,描寫的大多是男人女人的情感故事,其中女性人物過於尖銳刻薄,可以因爲愛情毀滅自己,被男人征服。

而楊絳認爲這樣的作品沒有深度,更像是無病呻吟。而人物並不符合楊絳心目中大方優雅的女性形象,所以楊絳才說張愛玲作品境界卑下。

“大東亞共榮圈‘中人,我們都看不入眼”,這句話是指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情感經歷,當時胡蘭成早已成家,卻還是選擇和張愛玲在一起,很多人十分瞧不起胡蘭成,被人詬病。

不僅如此,胡蘭成還是一個叛徒,爲汪僞政府效力,所以被稱爲"大東亞共榮圈“人,而張愛玲無視胡蘭成的漢奸行徑,並且和他同流合污,這是一種另人鄙視的行爲,所以纔會對張愛玲做此評價。

胡蘭成和張愛玲

知人不評人。

正如張愛玲在《傾城之戀》的一句話:”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現代文壇最出名的作家之一。她一生創作了很多散文,小說,當然最受人追捧的是她的愛情小說,有一種破碎零落的美。

張愛玲雖然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她的童年卻需要用一生治癒。張愛玲的父親花天酒地、不思進取,兩人經常吵架,母親忍受不了,於是便去了歐洲求學。

張愛玲小時候

後來父親又再娶了繼母,繼母並不喜愛張愛玲,經常打罵她,但是父親卻並不阻止,反而站在繼母那一邊一起打。張愛玲回憶被毆打的時候說:”我覺得我的頭偏向這一邊,又偏倒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被震聾了。“

張愛玲在家裏受盡苦痛,甚至被關在陰暗潮溼的地下室,她無法從任何人那裏得到溫暖,因爲母親也並不十分喜愛張愛玲,甚至覺得她有些愚笨。

張愛玲在愛情中也很被動,爲了愛情卑微到了塵埃裏。和胡蘭成婚後的生活也並不快樂,風流成性的胡蘭成三番五次沾花惹草,但是她卻對胡一往情深,還把自己的稿費都給他,後來胡蘭成又有了新歡,拋棄了張愛玲。

張愛玲的人生好像籠罩在黑暗中,她已經被黑暗侵襲,所以她的作品纔會有蒼涼陰鬱的基調,或許這一點楊絳是體會不到的。

楊絳出生於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後來遇到了錢鍾書,兩人在清華園一見鍾情,直到喜結連理。攜手走過了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沒有第三者,沒有移情別戀,只有矢志不渝的忠貞。

楊絳是生活在陽光下的,她不曾瞭解張愛玲的童年和經歷。倘若張愛玲的一生風調順水,她的文筆或許會變得活潑溫暖;關於胡蘭成,她是因爲渴望得到愛情,所以才義無反顧地奔向他,只不過是愛錯了人罷了。

楊絳錢鍾書一家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故事,請不要隨意評價我“,凡事必有因果,這樣看來,楊絳對於張愛玲的評價並不中肯,或許當時她是帶着情緒寫下的這段話,也許是怒其不爭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