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派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的关系,各有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甚至相互攻击诋毁。

例如,儒家攻击墨家”无君之父“,批判道家”无用疏阔“,道家评儒家”背离天道“。

文人皆有傲气。到了宋朝,大文豪之间也是互相攻击,因为苏东坡改了王安石的两句诗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也为此被流放,仕途受到严重影响。

文人相轻的典故自古有之。民国时期新旧社会的交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涌现出了大批的造诣不浅的文人。当然其中包括众多才华横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张爱玲,阮玲玉,杨绛等。

这其中,张爱玲曾经在信中称赞杨绛的作品《干校六记》写得极好,幽默风趣却让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

但是杨绛却对张爱玲并无好感,杨绛去世后,报纸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杨绛致中叔河信两份》,其中就有杨绛对张爱玲的评价。

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饥渴者,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杨绛为人大度温和,并没有传出和谁闹得不愉快,钱钟书也称她为“最贤的妻”,然而在这封信中,却无不体现杨绛对张爱玲的偏见和讨厌,言辞激烈,这是为何?

杨绛

笔者认为杨绛对张爱玲的偏见主要来源于她的作品和感情经历。

张爱玲的作品基调苍凉而阴郁,描写的大多是男人女人的情感故事,其中女性人物过于尖锐刻薄,可以因为爱情毁灭自己,被男人征服。

而杨绛认为这样的作品没有深度,更像是无病呻吟。而人物并不符合杨绛心目中大方优雅的女性形象,所以杨绛才说张爱玲作品境界卑下。

“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这句话是指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情感经历,当时胡兰成早已成家,却还是选择和张爱玲在一起,很多人十分瞧不起胡兰成,被人诟病。

不仅如此,胡兰成还是一个叛徒,为汪伪政府效力,所以被称为"大东亚共荣圈“人,而张爱玲无视胡兰成的汉奸行径,并且和他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另人鄙视的行为,所以才会对张爱玲做此评价。

胡兰成和张爱玲

知人不评人。

正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的一句话:”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现代文坛最出名的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很多散文,小说,当然最受人追捧的是她的爱情小说,有一种破碎零落的美。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她的童年却需要用一生治愈。张爱玲的父亲花天酒地、不思进取,两人经常吵架,母亲忍受不了,于是便去了欧洲求学。

张爱玲小时候

后来父亲又再娶了继母,继母并不喜爱张爱玲,经常打骂她,但是父亲却并不阻止,反而站在继母那一边一起打。张爱玲回忆被殴打的时候说:”我觉得我的头偏向这一边,又偏倒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被震聋了。“

张爱玲在家里受尽苦痛,甚至被关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她无法从任何人那里得到温暖,因为母亲也并不十分喜爱张爱玲,甚至觉得她有些愚笨。

张爱玲在爱情中也很被动,为了爱情卑微到了尘埃里。和胡兰成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快乐,风流成性的胡兰成三番五次沾花惹草,但是她却对胡一往情深,还把自己的稿费都给他,后来胡兰成又有了新欢,抛弃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人生好像笼罩在黑暗中,她已经被黑暗侵袭,所以她的作品才会有苍凉阴郁的基调,或许这一点杨绛是体会不到的。

杨绛出生于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后来遇到了钱钟书,两人在清华园一见钟情,直到喜结连理。携手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没有第三者,没有移情别恋,只有矢志不渝的忠贞。

杨绛是生活在阳光下的,她不曾了解张爱玲的童年和经历。倘若张爱玲的一生风调顺水,她的文笔或许会变得活泼温暖;关于胡兰成,她是因为渴望得到爱情,所以才义无反顾地奔向他,只不过是爱错了人罢了。

杨绛钱钟书一家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故事,请不要随意评价我“,凡事必有因果,这样看来,杨绛对于张爱玲的评价并不中肯,或许当时她是带着情绪写下的这段话,也许是怒其不争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