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豫有約》的節目上,魯豫問葉嘉瑩先生對愛情的看法,葉先生引用了民國才女呂碧城的一句詞作答:不遇天人不目成。

一聽到這句詞,便使人心裏一振。

天人:天上的人,非凡的人,也就是神仙。在愛情中,當你真正愛上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天人,就是神仙。

目成:屈原的《少司命》:“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目成就是指二人眼神相對時屬意於對方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看對了眼。

不遇天人不目成,是一種絕不將就的愛情觀,只有遇到讓自己真正愛上的人,才能真正去愛。不能因爲寂寞就隨便找一個人,也不能爲了生活與社會壓力,便隨便與另一個人結婚。只有真正把愛情當成這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的人,才能做到“不遇天人不目成”。

這句詞出自呂碧城的一首《浣溪紗》,全詞如下:

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對便移情。九閶[chāng]吹下碎瓊聲。花號水仙冰作蕊,峯名玉女雪爲棱。好憑心跡比雙清。

呂碧城書法

這首詞的前兩句比較有名,不過網上很多人把第二句“藐姑相對便移情”,理解成“如果遇到藐[miǎo]姑射[yè]山上的仙子,相對之時則一定會魂追情移”,這是錯誤的。

據李保民的箋註,呂碧城的這首詞寫於1929年,當時她居住在瑞士雪山,而且她本人在這一句詩下面自注:“雪山當窗,朝夕相對。”可見,呂碧城這裏是借《莊子》中的藐姑射山,來指她窗前的雪山。這雪山上,當然不會有什麼仙子,也沒有男神仙。

所以這第二句的意思 ,應該是指詞人與美麗的雪山朝夕相對,便將對人間情慾的渴望轉移到了對雪山之美的欣賞之情中,瑞士雪山的天地之大美,消弭了詞人呂碧城對人間情慾的執著。

很明顯的是,這首詞後面都在寫景,沒有再寫愛情,所以第二句不能理解成對山上仙子的愛戀。

第三句“九閶吹下碎瓊聲”。九閶是指九天之門。碎瓊是碎玉,這裏是指雪末。這一句上寫雪山之上,吹下雪末。

呂碧城書法

“花號水仙冰作蕊,峯名玉女雪爲棱。”雪山腳下,開滿冰清玉潔的水仙花,雪山之上,有名叫玉女的山峯,以雪作山棱。

水仙以冰作蕊,山峯以玉女爲名,以雪作棱,這些意象都是冰清玉潔超凡脫俗的,再加上上闕中“藐姑”、“九閶”這些具有神話色彩的意象,詞人的塵俗之心一點一點洗去,直逼出最後一句:“好憑心跡比雙清。”

雙清,就是言行脫俗,了無牽掛。

很不符合大家的期待,這首詞不是寫愛情的,而是寫對愛情的超脫的。

呂碧城一生未婚,曾有人問她爲何不找個人嫁了,她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梁啓超)早有妻室,汪季新(汪精衛)年歲較輕,汪榮寶尚不錯,亦已有偶。張嗇公(張謇)曾爲諸貞壯作伐,貞壯詩固佳,奈年屆不惑,鬚髮皆白!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

很可惜,呂碧城一生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天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