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精珍實業公司的扶貧車間裏,貧困戶嚴應瓊(左一)正在對榨菜包裝作業。記者 趙敬梅 攝

旺蒼縣木門三合現代茶葉園區,漫山遍野的茶園一片連着一片。“多虧政府幫我們擴建基礎設施,全方位提供技術支持,提供發展平臺。”種茶大戶何杜日前告訴記者:“現在種茶可不單一,有基地,有加工企業,還有生產、銷售公司,只要種好每一片茶,哪愁過不上好日子。”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工業產業作爲接一產連三產的橋樑,對富民增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因地制宜選準培育優勢產業

米倉山茶業化龍亭子有機茶基地負責人趙琦告訴記者,今年茶園開採以來,爲保障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有限公司高質量茶葉鮮葉供應需求,每天至少有三五十人採茶。1噸鮮葉產值可達15萬元左右,加工後產品產值預計可達80萬元以上。

近年來,我市把茶產業作爲七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重點發展,全市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效益不斷提升,成功培育了“米倉山茶”“廣元黃茶”“七佛貢茶”等全國知名茶葉品牌,廣元茶葉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顯著提升。2019年,全市茶園面積達47萬畝,茶產量1.46萬噸。

依託“企業+基地+農戶”“專合社+基地+農戶”“企業+專合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旺蒼縣20餘家企業聯合組建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青川縣46家企業組建四川七佛貢茶集團,全市累計培育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416家,其中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茶葉企業6家。米倉山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入選“四川十大茶葉企業”,成功創建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一片茶葉鋪就脫貧致富路,這只是我市在因地制宜選擇優勢脫貧產業的一個縮影。

扶貧車間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在四川精珍實業公司設立的扶貧車間裏,20餘名工人正在對榨菜進行加工。車間負責人王玉貴告訴記者,車間已就近就地吸納周邊農民羣衆4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15人,年人均增收近3萬元。

不遠處的龍洲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裏,工人們正在流水線上井然有序地打包封口。當前正值公司生產淡季,爲讓員工有穩定收入,公司特意爲家庭貧困的員工開設一條食用植物油生產線,通過就學即就業、一專多能的方式,變“輸血式”扶貧爲“造血式”扶貧。

“工業產業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和激勵工業企業通過‘工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促進貧困地區農戶增收。”市經信局食品飲料科工作人員韓孝國一語道破工業產業扶貧的核心所在。

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市工業產業扶貧累計投入資金22062萬元,惠及項目276個。全市工業企業及產業鏈累計帶動貧困戶就業1445人,新增中小微企業544戶。

集羣強鏈增強脫貧可持續性

蒼溪縣圍繞紅心獼猴桃產業,建設紫雲食品工業園,帶動全縣農戶發展紅心獼猴桃基地33萬畝;青川縣圍繞食用菌產業,建設木魚食品工業園、孔溪小企業創業園,創新“合作社+菌種擴繁中心+資金互助社和農產品集配中心”經營模式,帶動全縣農戶發展香菇、黑木耳2.8億椴袋,成爲全省3個工業產業扶貧成效“縣建臺賬”試點縣區之一;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發展秦巴山區道地中藥材產業,建設盤龍醫藥園,帶動發展中藥材基地80餘萬畝,種植面積佔全省的20%……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大力發展食品飲料特色產業、示範園區、龍頭企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助力脫貧攻堅,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食品飲料產業繼2010年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後,2014年再次率先突破200億元大關,也是我市2019年工業產業中唯一一個年產值超300億元的產業。

一直以來,我市堅持全市“一盤棋”,突出“一縣一主業”,推動工業園區與農業園區聯動發展,形成了“一重點帶多園”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大格局。在延伸產業鏈上,我市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承上(農業)啓下(商貿)”工程,制訂生產、加工、質量、安全等標準,形成了獼猴桃、核桃、道地中藥材等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涵蓋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

在工業產業脫貧中,市經信局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地區市場爲重點,積極引導企業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着力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佔有率。同時,積極探索“龍頭企業+電商+基地+農戶”模式,全市60%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京東廣元館、阿里巴巴廣元館、七絕商城等平臺。

如今的廣元,產業興了,山村活了,農民的腰包鼓了,工業產業扶貧大大增強了脫貧的可持續性。

(記者 趙敬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