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也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形象。他的身份有两层:一个是白鹿原上的文人代表。早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刻苦攻读,参加过清末的科举考试,后来成了一位学识渊博、善良忠厚的教书先生;另外,他还是白嘉轩的亲姐夫,在白家阵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白嘉轩非常敬重的一位圣人。

朱先生幼时聪明伶俐,对文化知识有着特殊的喜好,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十六岁就考中了县里的秀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二十二岁在省里举办的科举考试中,又以精美的文笔考中了头名举人。只是前往京师会考时,家父不幸去世,因在家守孝而错过了取得更好成绩的机会。

陕西巡抚方升既爱惜朱先生的文采,又看中了他的孝道,经过多方努力,奏请朝廷破例认可了他在省里取得的功名。

可是,朱先生不知道是受了刺激,还是另有什么想法,公文下达之后就是坚决不接受。如此往复了多次,最后逼得方巡抚亲自登门拜访。然而,即使巡抚大人亲自登门也是白费力气,反而被朱先生的一席巧言令色给驳得哑口无言。巡抚见执拗不过,也就随了他的意。从此之后,朱先生就搬进了白鹿书院,一边继续研习学问,一边当起了教书先生。

朱先生的穿着打扮,是一副典型的书生形象,一身长袍大褂,外加黑鞋布袜。他应邀去南方讲学时,就曾因口音和穿着问题,被南方的学子们好一顿轻视和讥笑。不仅如此,朱先生迎娶白家女儿的时候,还在穿开裆裤的白嘉轩,就曾在母亲面前直言朱先生“不咋样”,结果,被母亲给小小的惩戒了一下。

朱先生在白鹿书院过得非常舒服,心情也比较惬意,毕竟做得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有一件事却让朱先生非常苦恼。在乡民们的眼中,朱先生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年村民们刚收完麦子,经过了辛苦的劳作之后,都在打谷场晾晒新麦。此时的天空,日头高升,万里无云,一大堆人都在凉阴处纳凉,唯有朱先生穿上了雨天才穿的泥屐。众人大惑不解,都还以为朱先生的脑子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他走路时闹出的叮叮咣咣的响声,引得一群人哄堂大笑,就连白嘉轩的姐姐也笑话朱先生是读书读呆了,连晴天和雨天都分不清了。

不过,说来也怪,村里人笑话朱先生的声音还没有落,天空忽然变了颜色,狂风骤起,黑云压顶,顷刻间大雨如注,打谷场瞬间成了一片汪洋,好几家的麦子都被大水给冲没了。自此之后,众人看待朱先生的眼神就变了,认为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简直就跟一位神仙差不多。

按理说这是好事呀,被大家认可不好吗?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朱先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十里八村的乡民们,无论是丢了鸡、马、狗,还是不见了牛、羊、猪,包括家里的大事小情、婚丧嫁娶,甚至连赶集时走散了孩子等事情,都要找朱先生“占卜”一下方向,问个吉凶祸福。朱先生不说,人还赖着不走,无论死活非得说出一番道理不可。

这样的事情,搞乱了朱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怎能不让人心生烦恼呢?

朱先生既然说了那么多,自然也会有几件照应的事情。照应的事情再经过乡民们添油加醋的一顿宣传,朱先生就更神了,竟然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乡人登门拜访。

为了生活和工作能够正常化,朱先生曾经不厌其烦的向乡民解释:“我是一个教书先生,只不过知道的事情多一点,仅此而已。我不是神,跟你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别管朱先生怎么解释,乡民们认准的事情很难更改,虽然后期找的人少了些,但在众人的心里,朱先生还是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因此,朱先生自己也打趣道:“我不想成神也不由我了!”

参考书籍:《白鹿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