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古代史的文章,總是會有人跳出來反對,可是觀這些人的發言,大多數是沒有看過史籍原文的。

有人跳出來反對很正常,因爲你們以前看到的書籍文章不是這麼寫的,你們的腦子被洗過了而已。

洗腦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有尋求知識的人才會被洗腦,洗腦的過程其實是一次又一次知識學習的過程,只有學到新的知識才會把舊的知識從腦子裏洗掉。

只有一次一次的被洗腦,纔會最終掌握知識,成爲知識的駕馭者,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所以,洗腦不是貶義詞。

但是,被洗了一次腦後,從此形成固有觀念,那就比較可怕了,因爲這意味着拒絕學習。

有人跟我說,你在改編歷史,搞歷史虛無主義。我覺得這是挺可笑的,歷史它就在那,史料、文物放在那,既不會少,也不會多。而能否解讀這些史料和文物纔是關鍵。我所有古代史文章引用的都是史料的記載以及考古的發現,說我改編歷史那真是抬舉我了。

我只不過改變一下你們中有些被洗過的,而且拒絕再次被洗的腦子。

這些人對歷史的印象只不過來自於以前看過的書籍文章,而不是獨立求證得出的結論。

背水陣古戰場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韓信的背水陣吧,這是韓信被吹捧到神奇的戰例。過分的吹捧其實是高級黑。

《史記》的原文是: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爲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爲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井陘古道遺址

我們可以看到,背水陣之戰,韓信有四個安排。

一、有內應,連趙軍絕密的作戰計劃都知道了。

二、背水列陣,韓信稱之爲“置死地而後生”。

三、設置水上軍,當部隊敗退後有地方可跑。

四、安排兩千騎兵做爲奇兵,等趙軍傾巢而出後襲擊趙軍營壘。

安排是非常精妙的,但是這樣的安排並不足以幫助韓信取勝。

韓信取勝的關鍵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趙軍必須傾巢而出攻打他。沒有這一點,韓信安排再精妙也無法取勝。

此戰韓信獲勝的原因只有兩種可能:

一、陳餘太傻,居然連看家的兵力都不留,這違背了最最最最最基本的軍事原則。

二、有內應。內應把部隊全帶出去了。

請問,你說是哪種可能呢?

在這裏我想請問一下,那些吹捧韓信的人,你到底看過《史記》原文沒有?

韓信三大經典戰例,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是破魏戰役,可是你們卻不吹捧。

井陘古道遺址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背水陣,是一個軍事學研究的絕好素材,特別是對於軍事學沒入門的人來說,裏面涉及非常多的知識。

比如,陳餘的營壘到底在哪?他爲什麼放在那?李左車偷襲韓信的建議是不是上策?井陘到底是個什麼結構?陳餘爲什麼不守土門關?張靈甫到底輸在哪?他和陳餘像不像?韓信走的是哪條路?井陘水到底是哪條水?陳餘爲什麼不半渡而擊?韓信怎麼渡過的井陘水?

讀書的時候要多問幾個爲什麼,然後自己去解答這些爲什麼。

如果把這些都搞清楚了,那麼恭喜你,你的歷史、地理、軍事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往上提升了一大截。

而你去解答的過程,就是一個洗腦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