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中国传播平台(稿源 成美慈善基金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013年成美慈善基金会发起“童声飞扬”乡村音乐教育项目。目的是为了平衡乡村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

项目通过资助专业的音乐教育团队及当地文化艺术团体,以定期走进乡村小学帮助学校组建合唱团的形式开展音乐支教工作,并结合项目地特色文化,支教团队以自谱曲和少数民族乐器吹奏等教学方式,适当的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等融入童声合唱教学中,以合唱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每年还通过举办童声合唱音乐会,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们有机会站上专业的舞台放声歌唱,帮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快乐、健康和自信,从而探索一条在乡村学校推广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模式与路径,同时向社会大众开放展示乡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成就。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海南和广西合唱团小朋友们怎样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

捡螺去捡螺嘿勒 带妹去捡螺

妹不去就吃不到田螺哎勒

妹啊 快来捡

装满你的腰篓

等下我俩带回家

放在土锅煮哎勒

跟酒糟一起煮

好吃过酸蟹酱哎勒

蟹酱酸菜没有它好吃

——《捡螺歌》部分歌词

《捡螺歌》是海南黎族民歌,历史悠久,广为传唱,歌词唱出了黎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合唱团的孩子们是用黎语演唱,黎语是没有文字的,黎语已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说黎语的人越老越少了,孩子们希望通过音乐的形式,让黎族语言传承下去,用歌声去保护文化生态的平衡。

这次演出除了身着黎族服饰、使用黎族生活道具外,还勾画出黎族人欢乐生活的一个画面。

合唱团以其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备受央视青睐,并在央视少儿频道《七巧板》栏目完成节目录制和播出。

孩子们以多彩的民族服饰和悠扬的民族歌曲向全国的观众朋友们展现出海南乡村音乐教育成果及本土民族音乐的多元性。

广西

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远流长的历史和自己的文化,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且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

苗族的代表乐器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广西融水县音乐协会作为支教团队同时研发适合当地乡村小学音乐支教的民族音乐合唱教案,每年为每一所乡村小学谱写民族特色的词曲《捶苗布》、《金笙迎宾曲》、《少年笙歌》等及芦笙民族乐器演奏,将当地苗族歌曲、服装、舞蹈与童声合唱有机结合,激发下一代对家乡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热爱。

孩子们都特别的热爱民族乐器的学习,每年的“乡村童声合唱音乐节”孩子们都上演着一台最具浓厚的民族特色音乐会,向社会大众展现民族音乐的多元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部落流传下来的歌曲。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与锤炼,这些少数民族音乐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与周围的风土人情亲密结合,并且联系着各族人民的情感。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儿女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璀璨的文化遗产。“童声飞扬”乡村音乐教育项目将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承有机的相结合,不仅帮助乡村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将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

2013年由成美慈善基金会发起“童声飞扬”乡村音乐教育项目。目的是为了平衡乡村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

项目通过资助像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海南省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广西融水音乐协会等专业的音乐教育团队及当地文化艺术团体,以定期走进乡村小学帮助学校组建合唱团的形式开展音乐支教工作,并结合项目地特色文化,适当的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等融入童声合唱教学中,以合唱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