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中國傳播平臺(稿源 成美慈善基金會)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2013年成美慈善基金會發起“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目的是爲了平衡鄉村教育資源,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

項目通過資助專業的音樂教育團隊及當地文化藝術團體,以定期走進鄉村小學幫助學校組建合唱團的形式開展音樂支教工作,並結合項目地特色文化,支教團隊以自譜曲和少數民族樂器吹奏等教學方式,適當的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等融入童聲合唱教學中,以合唱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

每年還通過舉辦童聲合唱音樂會,讓更多的鄉村孩子們有機會站上專業的舞臺放聲歌唱,幫助孩子在音樂中獲得更多快樂、健康和自信,從而探索一條在鄉村學校推廣藝術教育及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新模式與路徑,同時向社會大衆開放展示鄉村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成就。

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海南和廣西合唱團小朋友們怎樣將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

撿螺去撿螺嘿勒 帶妹去撿螺

妹不去就喫不到田螺哎勒

妹啊 快來撿

裝滿你的腰簍

等下我倆帶回家

放在土鍋煮哎勒

跟酒糟一起煮

好喫過酸蟹醬哎勒

蟹醬酸菜沒有它好喫

——《撿螺歌》部分歌詞

《撿螺歌》是海南黎族民歌,歷史悠久,廣爲傳唱,歌詞唱出了黎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合唱團的孩子們是用黎語演唱,黎語是沒有文字的,黎語已經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現在隨着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說黎語的人越老越少了,孩子們希望通過音樂的形式,讓黎族語言傳承下去,用歌聲去保護文化生態的平衡。

這次演出除了身着黎族服飾、使用黎族生活道具外,還勾畫出黎族人歡樂生活的一個畫面。

合唱團以其表演風格的多樣性和民族性備受央視青睞,並在央視少兒頻道《七巧板》欄目完成節目錄制和播出。

孩子們以多彩的民族服飾和悠揚的民族歌曲向全國的觀衆朋友們展現出海南鄉村音樂教育成果及本土民族音樂的多元性。

廣西

苗族,一個古老的民族,有着悠遠流長的歷史和自己的文化,每一首歌都是一部歷史。苗族音樂格調古樸,內容豐富,且歌聲高亢嘹亮,熱情奔放。

苗族的代表樂器蘆笙,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很多專家學者在研究苗族時,常常把蘆笙與苗族的關係等同起來,認爲苗族文化就是蘆笙文化。

廣西融水縣音樂協會作爲支教團隊同時研發適合當地鄉村小學音樂支教的民族音樂合唱教案,每年爲每一所鄉村小學譜寫民族特色的詞曲《捶苗布》、《金笙迎賓曲》、《少年笙歌》等及蘆笙民族樂器演奏,將當地苗族歌曲、服裝、舞蹈與童聲合唱有機結合,激發下一代對家鄉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熱愛。

孩子們都特別的熱愛民族樂器的學習,每年的“鄉村童聲合唱音樂節”孩子們都上演着一臺最具濃厚的民族特色音樂會,向社會大衆展現民族音樂的多元性。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部落流傳下來的歌曲。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與錘鍊,這些少數民族音樂在特有的地理環境中,與周圍的風土人情親密結合,並且聯繫着各族人民的情感。

作爲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兒女智慧與文化的結晶,是祖先爲我們留下的璀璨的文化遺產。“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將素質教育和文化傳承有機的相結合,不僅幫助鄉村學校豐富校園文化,同時將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創新。

2013年由成美慈善基金會發起“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目的是爲了平衡鄉村教育資源,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

項目通過資助像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海南省民族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廣西融水音樂協會等專業的音樂教育團隊及當地文化藝術團體,以定期走進鄉村小學幫助學校組建合唱團的形式開展音樂支教工作,並結合項目地特色文化,適當的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等融入童聲合唱教學中,以合唱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