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和河北大學計算機系聯合推出了一個統計數據。他們通過梳理分析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資料,形成了“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這個榜單沒有意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絕對優勢位於第一梯隊,尤其是北京大學更是高居榜首。

這個統計數據以1949年(本科畢業年)爲界,時間跨度約70年,梳理分析了106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本科院校資料,按照統一原則予以賦值。資料來源於中國院士館官網、院士所在學校和相關單位官網上的數據,應該說數據是準確可信的。

其賦值辦法是,本科求學一年賦值1分,也就是說四年本科畢業就是4分,所以這個分值是畢業生數的4倍以上。這種賦值辦法有一個好處是,有的學生本科階段就讀於幾所高校,每所高校都有分值,體現了本科教育的貢獻,如果只看哪所高校畢業則有差距。

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本科期間曾4次轉學:大一在清華大學,大二在北航,大三在華中科大,大四在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吉林工大前身),4所高校均得1分,誰也不喫虧。

最近一段時間,針對北清的質疑之聲四起,認爲這兩所國家投資最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頂級高校,實際上在外國不斷輸送人才,對國內科技發展、經濟建設貢獻不如其他高校大,各種議論都有,這裏不再贅述。

恰在這個時候,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聯合河北大學計算機系推出了這個榜單,許多人都覺得這是以事實說話的方式,回答公衆對北大清華的質疑。不過,能不能起到消彌公衆質疑的作用還有待觀察。這種用事實說話的討論方式是值得讚賞的,萬事都得有所依據,而不能單憑嘴巴空說。空說就不會有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等於無用。

一方面,清華北大培養的學生出國人數衆多,佔比很大,回國率又很低,這是事實。另一方面,北大清華畢業當中成爲院士的人數也不少,在所有高校中獨佔鰲頭也同樣是事實,不能因爲一個方面而否定另一個方面。

不過,評爲院士的,就讀時間或是畢業時間絕大多數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而出國留學則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正好反映出兩個時間段之內,清華北大畢業生去向方面的差異。80年代以前的畢業生,基本留在國內建設國家,一些人因此成長爲院士。這個事實恰恰證明北清應該總結經驗,如何繼承傳統,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堅持爲國內培養人才。做嫁衣裳式的培養人才,會造成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流失。

數據顯示,榜單中的高校明顯形成梯隊關係。第一梯隊是北大、清華,分別得分664分和576.5分,遙遙領先於其他高校。第二梯隊是復旦大學,得分是356.5分。第三梯隊得分爲200多分,南京大學278分,浙江大學266分,上海交大249分,中科大248分。第四梯隊得分100多分,吉林大學184分,武漢大學165分,山東大學137分,哈工大131分,同濟大學129分。這四個梯隊共計12所高校。這個數據也證實了清北華五的說法並非傳說,而是有實力的佐證。

在本號看來,這種算法中科大明顯喫虧。爲何這麼說?應該知道,中科大1958年才成立,暫且不說讓一所新建高校與老牌大學相比不太公平,即使從時間上看,中科大是60年的畢業生,而其他高校則是70年的畢業生,放在一起比較顯然中科大喫虧。所以,中科大的實力被低估了。如果按年均計算,中科大應排第四位。

網上一直有個傳說,那就是說在上個紀八十年代有“北清復開”的說法,意思是那個時候,中國高校前四名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在2019年南開100年校慶時,南開大學還高調宣稱要重現當年“北清復開”的輝煌。但是,從這個榜單看,南開大學與北大、清華、復旦三校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與三校的距離不只是有些“開”的問題,而且是拉開了很大一段距離。

作爲百年老校,南開在此項榜單中僅得48分,排在第38名,在與復旦大學之間隔了35所高校,不僅不如許多985高校,甚至還不如中國地質、哈工程、中國石油、西北大學、北京科大、華東理工、西南交大、西安電子等非985高校。這看起來位置有些尷尬,但也是幾十年實情的反映,畢竟數據是準確的。

從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看,南開與北大、清華、復旦的距離也是有些遠。從A類學科總數看,復旦排在第五,而南開排在第12—18間。如果按照A+學科排名,南開則排在78名之後,距離更大。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一些網友說南開“沒落”了,應該與事實不符,這個數據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南開的實力。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南開產生了緊迫感,提出重現“北清復開”輝煌。過去無論怎麼輝煌都不代表現在,知恥而後勇也是一種動力。只要南開共同努力,奮發圖強,進步是肯定的。不過,要想排到全國高校第四的位置,必須加倍努力纔行,比其它高校前進步伐更大、發展速度更快,超越許多高校才能追上覆旦大學。南開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靠猜測,還得看事實。網友們,你覺得南開何時能夠重圓“北清復開”夢?

(本文爲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