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東漢末年羣雄之一,歷經重重磨難、九死一生,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成功將東漢的政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能力是識人、用人的能力,在三國,曹操認了第二無人敢稱第一。無論貧賤富貴,在曹操眼裏一視同仁,只要你有才能,不怕無用武之地,但是,百密有一梳,曹操還是錯過了一位“神人”,他就是與扁鵲齊名的醫者華佗。

華佗是響噹噹的外科手術“鼻祖”,麻沸散的創始人,憑藉這兩項,對今後的醫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在亂世中,有這樣一位能人,也是文臣武將之福,天下百姓的幸運。不過,華佗雖然有才,卻還是被曹操無情的在獄中折磨死,以救死扶傷爲己任,一心一意從醫的華佗,爲什麼會被曹操殺死?這曹操不是識人、用人非常準麼?

其實,曹操殺死華佗的原因在於他要一心救治曹操,想必衆人聽到這裏會捧腹大笑,什麼時候救人也是一種罪了?救人當然不是罪,也不會招來殺身之禍,不過華佗卻是一個例外,只因他的醫術過於超前,超出當時的常識。曹操患有頭風病,需要開顱做手術才能根除,本來,華佗不願意給曹操看病,百般推脫無果後,實在拗不過權力的威脅,只好爲曹操看病,當提出做開顱手術時,在曹操眼裏,華佗已經是個死人了,必定是受到他人指使,趁機來殺死自己的刺客,最後華佗被無情地打入大牢,折磨致死,畢生心血《青囊書》就此失傳。

華佗的死,讓很多人扼腕嘆息,醫術高明,想要救治曹操卻引來殺身之禍,用曹操說過的話就是:寧願錯殺一千,也不願放錯一人,華佗本意是救治曹操,而曹操卻鐵定認爲華佗想要殺死他,華佗之死同時說明曹操的另一面:殘暴。對曹操毫無威脅的人,只因一個真實想法含冤而死在獄中,可悲可嘆。

曹操如此嗜血,那麼罵曹操的人是不是得處以極刑?當然不是。有一位能人,不僅罵了曹操,大庭廣衆下還羞辱曹操,而曹操沒有處死他,而是將他送走了,這位就是禰衡。

禰衡與孔融交好,在曹操面前,孔融曾多次稱讚禰衡的才能,搞得曹操心裏也很癢癢,很想見見這位禰才子。有一天,孔融引薦禰衡與曹操相見,禰衡這個人有才是有才,但是性格也很“有才”,再怎麼說,曹操在當時也是實權人物,但是,禰衡一點臉沒給,自稱“狂病”不見曹操,這下搞得,好像禰衡是諸侯,曹操是百姓一樣。

還有一次,曹操任命禰衡爲鼓史爲自己打鼓,禰衡沒換衣服就來了,侍者大聲呵斥禰衡快去換衣服,結果,禰衡當場一件件脫光了衣服,又一件件穿上了新衣服,擊鼓完畢,淡然自若回家喫飯,弄得曹操哭笑不得。

禰衡回去後,孔融看着心驚肉跳,耐心的對禰衡講:兄弟,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再怎麼說,曹操也是咱的頂頭上司,屢次謾罵、羞辱人家哪行,明天趕緊給人家道個歉。禰衡同意了。曹操聽聞禰衡要“回頭是岸”也很高興,一大早正襟危坐等禰衡,等到了下午,看見一位手持柺杖,頭纏着毛巾的禰衡站在了門口,見到曹操就開始敲地板—開罵。這下,曹操徹底無語了,好麼,等了一下午,結果等了一頓罵,但是,曹操仍然沒有殺禰衡,而是將他送給了荊州劉表。

通過禰衡,我們看出曹老闆應該是一位很大度的人,即便他有裝的可能,對待禰衡也算是極大的寬容了。這樣一位寬容的人,卻留不下一位藝術精湛的華佗,是曹家的悲哀,也是黎民百姓的悲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