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在中國戰場上,直到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才向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遞交投降書,軍隊也隨之向中國軍隊投降,但在一個縣城就有這樣一支日軍,一直負隅頑抗四個多月。

高郵是揚州北邊的一個千年古城,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東岸,是蘇中連接蘇北的水陸要道。縣城城牆高10米,厚7米,縣城四周是河流和湖泊,地形易守難攻。日本華中派遣軍山本源兵團巖崎大隊正是盤踞在此,和他們一起駐紮的還有7個團的僞軍,共計5000餘人。

高郵縣城

日軍司令官巖崎還下令修築了大量炮樓碉堡,對華中野戰軍令其率部投降的通牒不予理會,妄圖孤注一擲頑抗到底。

12月底,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向中央提出建議,準備集中兵力對高郵縣城發起猛攻,徹底殲滅頑抗的日僞軍。

粟裕司令員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對縣城周邊的敵人展開全面攻勢,肅清外圍兵力,圍困高郵城;第二階段,總攻高郵城。

各參戰部隊接到命令之後,迅速到達指定區域之後,粟裕司令員親自做戰前動員,戰士們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當地老百姓在聽說要對日軍打最後一仗的消息之後,也都積極行動起來,給予部隊大力的支持,僅高郵縣就調集了15000名民夫、500條民船,幫助部隊運送彈藥糧食。

粟裕司令員(左二)在指揮

根據粟裕司令員的指示,我軍部隊採取“圍三闕一”的兵法,集中火力從三面向縣城進攻,誘使日軍向南突圍。但日僞軍並未突圍,反而是不斷加固城牆工事,和我軍形成僵持不下的對壘局面。

經過偵察和了解,原來城內日軍之所以拼命抵抗,是因爲日軍軍官封鎖消息,普通士兵根本不知道日本已經投降。我軍決定開始攻心爲上,對高郵日軍發起心理戰,懂日語的士兵用大喇叭宣讀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並播放《思鄉曲》等日本歌曲,還向城裏投送傳單。

開始日軍對此非常抵抗,不斷用炮彈和機槍回擊,並高聲叫罵,但慢慢炮聲稀少,叫罵聲也漸漸消失。

一週之後,在初步判斷心理戰已經起效之後,粟裕司令員下令對高郵縣城發起總攻。第68團1營以雲梯攀登城牆,突破了縣城南門,經過七八次衝鋒拼殺,敵人被迫退縮到城東北部。

日軍投降雕像

在經過20小時的激烈戰鬥,日軍司令部已經被我軍包圍,眼看大勢已去,日軍司令官巖崎同意向我軍投降,並按要求舉行了投降儀式,這是中國大陸上舉行的最後一個日軍投降儀式,高郵也城了從日寇手中收復的最後一座城市。

在整個高郵戰役中,我軍擊斃日軍150餘人,俘獲日軍900多人,消滅僞軍4000餘人,加上週邊等據點的戰績,共計斃俘日僞軍近萬人,繳獲大炮百餘門,長短槍6000多支,另有汽車等其他軍用品無數。

高郵戰役是抗戰反攻階段我軍最後一次對日作戰,在面對敵僞裝備精良、城高牆厚等不利情況,我軍仍能速戰速決,以較少傷亡取得輝煌戰果,體現了我軍指導員的高超指揮藝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