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北京人走亲戚, 总喜欢拎个点心盒子,而“稻香村”的糕点必是北京人的首选。那时候,人们只要听到“稻香村”这个名字,嘴里就会感到一丝香甜。

其实,“稻香村”原是江南地区食品店的招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带着自己的伙计来到了北京,在前门外挂起了“稻香村南货店”的招牌,使得皇城根下的人都能尝到江南香甜的点心。

“稻香村南货店”因此成为北京城生产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关于“稻香村”一名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源于宋代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而且,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稻香村”的描述。当年,北生产地瓜饼、姑苏椒盐饼等在北京都是独有的,这让总是从“大饽饽”的北京人享受到了精致的南方美食。

或许是因为这个名字起得太好,又或许他们做的糕点十分美味,这家店很快就生意兴隆了为了让“稻香村”的招牌在北京更有名,郭玉生不惜重金从上海、南京请来了做点心的名师。而且,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亲自去察看油面间的油是不是放少了,制作过程是否有条不紊。

郭玉生深知,食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招牌,所以在糕点选料上,稻香村十分讲究来源,丝毫不含糊。比如糕点中的核桃仁一定要用山西阳的;玫瑰花一定是京西妙峰山生长的;而火腿一定要来自浙江金华。

由于稻香村对食品精益求精,很快在北京大街小巷传开了,食客络绎不绝。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来稻香村买糕点。然而就在稻香村生意迈入巅峰时,稻香村门人汪荣清和朱有清另立门户,在稻香村对面开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南味糕点铺,并取名为“桂香村”。

之后,南味糕点店铺在京城遍地开花。稻香村的生意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时局动荡,1926年,稻香村被迫关张。1984年,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稻香村重新开张,百姓们闻讯蜂拥而至。

就像从来没有消失过一样,稻香村一如既往地让人感到亲切。如今稻香村的糕点有上百个品种,每到传统节日,各个稻香村分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