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的一個夏季夜晚,時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正在和朋友飲酒消閒,頗有點“閒情逸致”的味道。這時,白居易從飲酒的江樓上向外眺望,杭州城的景色盡收眼底,不覺心中爽朗,於是靈感頓生,寫下了這首即興之作《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前期的詩作,如《秦中吟》十首、《長恨歌》、《琵琶行》等,都對社會上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關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他的所有詩作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而這首《江樓夕望招客》,是他晚年的作品,比起前期的作品來,似乎顯得有點“悠閒”,但以生活中的片段入詩,也是白居易詩歌的一大特點,在其詩作中,也有不少的數量,因此也是值得品味和欣賞的。

《江樓夕望招客》講述了夏夜消涼中的真實生活,雖然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但是卻有着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學美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美好的詩境,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愉悅。

江樓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白居易在杭州任職的期間,生活非常美好,“凌晨親政事,向晚恣遊遨”是其真實寫照,白居易在爲杭州人民造福的同時,也飽覽了杭州美麗的自然風光,《江樓夕望招客》便是他“向晚恣遊遨”的“產品”。

首二句“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寫傍晚時分,詩人在江樓上遙望東方,天顯得更加深邃,海顯得更加廣闊,山川、河流既高且長。看到這樣壯闊的景象,詩人的胸中也不禁產生了一陣舒爽之氣。

白居易以“望”字着筆,遠望天空、大海、山川、河流,四海八荒,彷彿盡收眼底,而這些浩渺的景象,又是在茫茫的黃昏背景下,便更顯得渾然一體、無邊無際了。

接着頷聯“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夜色降臨了,城內萬家燈火明亮了起來,夜空中的銀河,倒映在了水中央,靜謐而又美麗,這個夜色、夜空,真是令人心醉!

以上四句詩,白居易爲我們刻畫了夜晚的美景,意境開闊、廣遠,燈火萬家、銀河鋪水,將濃墨重彩與清幽淡雅結合了起來,構成了一幅暮色夜景圖,令人神往,也令人陶醉,而且,這四句詩,沒有什麼複雜的詞語,只有真切自然的流露,毫無斧鑿的痕跡,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

白居易寫夜色的名詩,還有一首《暮江吟》,詩曰:“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從殘陽鋪水到鉤月在天,充滿了詩情畫意,但是我卻覺得,比起這首《江樓夕望招客》的前四句來,還稍有遜色,不如這四句流暢自然,令人心胸開闊。

頸聯,更是妙絕之句,“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試想,“晴天”怎麼會有雨?但是風吹過樹木,發出瑟瑟之聲,就如落雨一般;夏夜如何會有霜?但是月亮照在沙上,顏色就如同霜雪一般!

白居易爲我們細緻地描寫了江樓夏夜涼爽的夜晚環境,而且巧妙地進行了比喻,將風聲比爲雨聲,將月色比作霜色,這樣的景色,是很多人都能看到的,但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寫得出來。

正如乾隆皇帝所評價的:“高瞻遠矚,坐馳可以役萬景也他人有此眼力,無此筆力”,乾隆皇帝自己寫詩不咋樣,但是評價別人的詩,有時候卻往往能一語中的。而大文豪蘇軾,也特別欣賞這兩句,曾經評價說:“白公晚年詩極高妙……如‘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的確,這兩句詩,顯示了白居易卓絕的藝術水平,實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樣的詩,又如何能夠忽略呢?

末二句“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詩人在感受到了清涼的夏夜環境後,不禁發出一問,過往的人們,能不能在江樓之內避暑呢?這恐怕要比“茅舍”還要清涼吧!

詩人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而是淡淡地提出了這麼一句,這便增加了耐人尋味的感覺。因爲我們已經讀過前面的詩句,相信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詩人這麼一提,便更能引人思考,大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了!

《江樓夕望招客》這首詩,雖然在內容上缺乏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但卻流露出了其他純美的事物,白居易以其高超的筆法,展現了對於祖國美好風光的熱愛,也展示了其藝術剪裁能力的爐火純青,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能夠引起我們美的感受,值得反覆品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