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瑞安

如果说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让美国走向了世界舞台,那么,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则让美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宣布参战。之后,美军挤牙膏似的向欧洲增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时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的理念。这位两星少将认为,美国士兵前往欧洲前必须接受良好训练,并且拒绝当英法军队的“替补”。

于是,潘兴整合当时的美国国民警卫队、国民军和正规军开始集训。当年6月,抵达欧洲的美国士兵仅有14000名,而直到10月,美军第一步兵师才真正参加进攻德军的小规模战斗。然而,到了1918年5月,已有超过一百万美军进驻法国,从接下来的6月起,美军更是以每天一万人的速度从本土抵达欧洲战场。

虽然美国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增援欧洲,但英法军队起初还看不上这支土里吧唧的军队。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军的到来极大改变了欧洲战局,为协约国取得最后胜利立下汗马功劳。1918年11月11日,德国人挑了这个日子意外地宣布投降了。

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后,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就开始张罗巴黎和会。从几十年前的普法战争到这场战争,法国真的被德国打怕了。为此,法国人颇费心机,专门安排巴黎和会在1919年1月18日这天开幕。

原本以为战胜方对战败方签订几份条约不费什么力,毕竟主动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不签就继续打”成为英法降服德国的杀手锏。然而,这次会议一直开到萨拉热窝事件5周年纪念日的6月28日才闭幕,加上之前大大小小的会谈,整个巴黎和会足足耗时大半年。

当然,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英法美各打各的算盘导致分赃不均是主要矛盾所在。为此,和会期间的吵吵闹闹、争执不休成为常态。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强烈主张往死里收拾德国,美英赶紧上来劝说;美国总统威尔逊要筹建国联,英法联合反对;而当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试图维护英国的海洋霸权时,美法又能联合起来反对。

其实,从1917年4月参战后,美国国内就盛行孤立政策,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不相干的欧洲事务中脱身”。此外,美国在战争期间通过“多方贸易”赚取数十亿美元贸易顺差,从战前的债务国摇身一变为战后的债权国。美国人可不傻,只有安抚德国帮助其恢复经济才能收回战争债务。

基于此,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争结束前就提出了著名的14点和平原则。应该说,与英法提出的条件相比,威尔逊的14点建议更为“宽厚仁慈”,也更容易为德国民众所接受。后来局势发展也证明,德国投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些建议的。

美国人肯定不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世界大战,倘若过于苛刻的条款激发德国人的复仇心理,那战火将会在欧洲重燃。为此,威尔逊还提出建立国际联盟来维持国际秩序,希望国际社会能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

对此,作为老牌帝国的英法认为美国人的想法太理想主义了,根本不符合欧洲实际。而还有一点最为关键,这将导致美国的力量过多卷入欧洲事务。要知道,作为迅猛崛起的列强“新贵”,美国首先要保持的就是在欧洲的影响力。

最终,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分别签署条约,以对德合约为主形成所谓的凡尔赛体系。从这个共15部分多达440个条款的条约看,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力度是空前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凡尔赛宫镜厅,法国人对德国极尽羞辱之能事,和会开了近半年时,德国人才接到“邀请”来到会场,当看到条约内容后,德国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里是十四点和平原则,这分明是强制的和平。可以想象,当时充斥在德国人心中的恐怕只有无尽的愤怒和屈辱了。

德国拒不接受条约,临时政府总理愤而辞职,德国海军也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强烈不满。然而,现在德国武装已被解除,老帅兴登堡也告诫“德军已无力再战”,法国人代表协约国向德国发出“如果在五天之内不签订条约就将重启战事”的最后通牒,无奈之下,当时的魏玛政府只得屈服。

讽刺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忙前忙后大半年,为凡尔赛条约和筹建国际联盟可谓呕心沥血,美国却在最后拒绝签署条约并拒绝加入国联。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帝国主义间的勾心斗角和美国政党议会斗争,但美国人不愿“蹚欧洲这摊浑水”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英法这两个欠债户如此严厉惩罚德国,“三角债”只会恶性循环,这让美国人情何以堪?倘若德国这个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倒下了,美国的损失就难以估量了。鉴于此,美国从1920年代开始大力援助德国,通过主导削减德国战争赔款、向德国提供贷款和之后的道威斯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美国不遗余力帮助德国恢复重建。

当然,美国人不是在践行自己标榜的理想主义,也不是在热心帮助德国。除了经济利益,美国是要通过介入欧洲事务逐渐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而帮助德国重建正是再好不过的时机。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最终在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领袖”。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留言评论,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