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高中当年就在龙潭与大湖之间的幸福桥边,龙潭一侧,现在建了养猪场。相传这里曾经是龙的腹部,催汤是龙尾,现在的胡林中学位置是龙首,所以现在胡林中学选址就建在龙首上。

1977年,胡林高中已从茅家湖迁至大胜桥。大胜桥地处胡林大湾,东南向是大湖,西南向龙潭,西向是新安。如果说龙潭、崔汤地形为龙的话,胡林高中居于龙首上。当时校舍是几排瓦房,大门面朝东南方,校门外土路对面有一口水井(水塘)是师生饮用水源,校门旁是食堂,其它东西排列几排教室,靠西南边院墙处的教室改作教师宿舍,靠西南边的教室改作学生宿舍,西边院墙处建有公共厕所。

我们的老师有(名字记不全):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夏思齐、数学老师胡树--、罗----、廖----、外语老师吕----、政治老师是校长徐新明、物理老师张(章)----、化学老师万阳明。

前面说过当年胡林的教育还是不错的,我们79届高考创造了历史,数十人考上大学、中专“跳农门”了。

可惜未过几年,胡林中学停办高中改办初中了,一些老师调到其他高中,同学们毕业后到了四面八方,更遗憾毕业三十多年没举行过一次高中师生聚会。

胡林的教育在70年代还是不错的,每个大队都办有小学,一段时间内还戴帽办了初中,胡林公社办有胡林中学(高中),还在崔汤毛淌湖办了几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胡林中学(高中)在79年高考创造了历史数十人考上大学、中专“跳农门”了,其中考入人大(廖某胜)、武大(冯某源、石某金)、华工(程某豪)等大学共十一人,我有幸成为十一人中的一员,成为当年全国新生28万分之,才离开胡林求学

胡林小学在大、小咀之间。大咀湾头有一汪水塘,应是当年湾里洗衣场所。不经年间,医院、银行、供销社、食品厂、棉花库、粮食库、邮局、搬运站经营兴旺起来,胡林小学也搬迁至胡林大湾14队,原小学所在地建起了后来的胡林镇镇府办公楼所。如今不过二、三十年,胡林镇没了,一声叹息;大多数地方被没什规划地开发成多层(4—6)住房了,也只能一声叹息----

胡林大小学。那时每个大队都有了自己的小学.因鄂城属丘陵地貌,人口集聚密度较大,小学离家较近.像我们小队离学校不过千米远,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不过十来分钟的路程.我比同龄人迟一年上学,未上学前我是十分想上学,有时路过学校,在一年级教室窗外,听“d--a”大,好羡慕.不知什么原因,我上学后学校竟然没有教我们学“d--a”大.导致我异乡工作三十余年,至今还有浓浓的乡音.

当年教师多半为民办教师。民办敦师确保了农村普及小学教育有了师资保证。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多为回乡高中生,为农村储备了知识人才。对民办教师个人而言,保证了学习时间,保留了读书的习惯,知识的积累令他们视野开拓、素质提高。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胡林公社考取大学8人,其中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如胡林的熊某维,马桥的余某法,新安的徐某为等。改革开放后,民办教师中许多成为农村发家致富带头人,大队或公社干部,留在学校的多转为公办教师。

不知从七几年开始胡林各小学都戴帽办了初中,我们这代人得到低层次普及初中教育。胡林小学当年位于大、小咀之间,离火车站很近。胡林小学戴帽办初中后,增加了一些公办教师,学生人数得以扩张,从“红小兵”中也成长了一些“红卫兵”,“学工、学农、学军”也有了学生兵。“学工”:整个胡林没有一个工厂可去;“学农”:学生们都是农村伢,从小放牛插秧都做过;“学军”:胡林肯定没有驻军,但好象时兴“拉练”活动,少则一个班,多则一个学校,列队外出,步行多少路程后按时返回。也有两个学校间约好,相互交往,交换牟级,“拉练”到对方学校,开展活动,其中有一项学生结对交友活动,中午学生带结对学生回家吃吃午饭,下午再返回。

不知是中学几年级的语文课文《春满鄂城》令只识胡林的我为鄂城自豪,为我是鄂城人自豪。《春满鄂城》的内容已记不住多少了,但语文老师讲解时神彩飞扬的形象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作者立西山之巅,东远眺、南眼收、北观望、西府视。鄂城春色尽收眼底,流淌笔端,好一幅《春满鄂城》的图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