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高中當年就在龍潭與大湖之間的幸福橋邊,龍潭一側,現在建了養豬場。相傳這裏曾經是龍的腹部,催湯是龍尾,現在的胡林中學位置是龍首,所以現在胡林中學選址就建在龍首上。

1977年,胡林高中已從茅家湖遷至大勝橋。大勝橋地處胡林大灣,東南向是大湖,西南向龍潭,西向是新安。如果說龍潭、崔湯地形爲龍的話,胡林高中居於龍首上。當時校舍是幾排瓦房,大門面朝東南方,校門外土路對面有一口水井(水塘)是師生飲用水源,校門旁是食堂,其它東西排列幾排教室,靠西南邊院牆處的教室改作教師宿舍,靠西南邊的教室改作學生宿舍,西邊院牆處建有公共廁所。

我們的老師有(名字記不全):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夏思齊、數學老師胡樹--、羅----、廖----、外語老師呂----、政治老師是校長徐新明、物理老師張(章)----、化學老師萬陽明。

前面說過當年胡林的教育還是不錯的,我們79屆高考創造了歷史,數十人考上大學、中專“跳農門”了。

可惜未過幾年,胡林中學停辦高中改辦初中了,一些老師調到其他高中,同學們畢業後到了四面八方,更遺憾畢業三十多年沒舉行過一次高中師生聚會。

胡林的教育在70年代還是不錯的,每個大隊都辦有小學,一段時間內還戴帽辦了初中,胡林公社辦有胡林中學(高中),還在崔湯毛淌湖辦了幾年共產主義勞動大學。

胡林中學(高中)在79年高考創造了歷史數十人考上大學、中專“跳農門”了,其中考入人大(廖某勝)、武大(馮某源、石某金)、華工(程某豪)等大學共十一人,我有幸成爲十一人中的一員,成爲當年全國新生28萬分之,才離開胡林求學

胡林小學在大、小咀之間。大咀灣頭有一汪水塘,應是當年灣裏洗衣場所。不經年間,醫院、銀行、供銷社、食品廠、棉花庫、糧食庫、郵局、搬運站經營興旺起來,胡林小學也搬遷至胡林大灣14隊,原小學所在地建起了後來的胡林鎮鎮府辦公樓所。如今不過二、三十年,胡林鎮沒了,一聲嘆息;大多數地方被沒什規劃地開發成多層(4—6)住房了,也只能一聲嘆息----

胡林大小學。那時每個大隊都有了自己的小學.因鄂城屬丘陵地貌,人口集聚密度較大,小學離家較近.像我們小隊離學校不過千米遠,對我們農村孩子來說不過十來分鐘的路程.我比同齡人遲一年上學,未上學前我是十分想上學,有時路過學校,在一年級教室窗外,聽“d--a”大,好羨慕.不知什麼原因,我上學後學校竟然沒有教我們學“d--a”大.導致我異鄉工作三十餘年,至今還有濃濃的鄉音.

當年教師多半爲民辦教師。民辦敦師確保了農村普及小學教育有了師資保證。另一方面民辦教師多爲回鄉高中生,爲農村儲備了知識人才。對民辦教師個人而言,保證了學習時間,保留了讀書的習慣,知識的積累令他們視野開拓、素質提高。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胡林公社考取大學8人,其中大多數是民辦教師.如胡林的熊某維,馬橋的餘某法,新安的徐某爲等。改革開放後,民辦教師中許多成爲農村發家致富帶頭人,大隊或公社幹部,留在學校的多轉爲公辦教師。

不知從七幾年開始胡林各小學都戴帽辦了初中,我們這代人得到低層次普及初中教育。胡林小學當年位於大、小咀之間,離火車站很近。胡林小學戴帽辦初中後,增加了一些公辦教師,學生人數得以擴張,從“紅小兵”中也成長了一些“紅衛兵”,“學工、學農、學軍”也有了學生兵。“學工”:整個胡林沒有一個工廠可去;“學農”:學生們都是農村伢,從小放牛插秧都做過;“學軍”:胡林肯定沒有駐軍,但好象時興“拉練”活動,少則一個班,多則一個學校,列隊外出,步行多少路程後按時返回。也有兩個學校間約好,相互交往,交換牟級,“拉練”到對方學校,開展活動,其中有一項學生結對交友活動,中午學生帶結對學生回家喫喫午飯,下午再返回。

不知是中學幾年級的語文課文《春滿鄂城》令只識胡林的我爲鄂城自豪,爲我是鄂城人自豪。《春滿鄂城》的內容已記不住多少了,但語文老師講解時神彩飛揚的形象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作者立西山之巔,東遠眺、南眼收、北觀望、西府視。鄂城春色盡收眼底,流淌筆端,好一幅《春滿鄂城》的圖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