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房地產市場仍然撲朔迷離,有人說漲、有人說跌。

當前的房地產大局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懸念,不管是房地產調控層面還是樓市具體發展層面,都已經向着趨穩的方向前進,調控也多次強調,要具有政策連續性和差異性,在保持“房住不炒”這一個大基調的基礎上,各個城市可以制定特色手段,目標只有一個,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當此之時,不少房地產專家不淡定了,例如北師大教授董藩,再次提出“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論調,多次指出,不能沒有房地產,調控應該放開。房地產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遠遠大於零散消費的貢獻度,房產依然是支柱性產業,不能不重用。

很顯然,這種聲音似乎與當前一直踐行的步調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房地產是GDP發展的額支柱產業,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每當經濟發展稍有放緩,就立刻重啓這個“產業”在過去可行,現在已經不合時宜。我國的城市家庭住房擁有率已經高達96%以上,戶均房產持有超過1.5套,經濟學家任澤平在一份報告中研究顯示,城鎮存量房產多達3.11億套,如果把所有的房子加起來,足夠25億人居住。所以逐漸燙平樓市泡沫,實現軟着陸纔是更重要的事情。

一方面不能捨棄房地產、另一方面不能過度消耗房地產,接下來究竟如何?先看2個方面。

1、銷售上揚的同時,房企拿地積極,也預示着3個月後,樓市重現“搶收潮”,開發商房源滿倉。

2020年5月份的土拍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火熱,成爲了房企們的必爭之地,但是三四線顯得很蕭瑟,根據數據顯示,從3月1日至4月底,重點監測城市中有79塊土地流拍,流拍的土地中三四線城市佔比超過65%。

雖然土拍市場分化嚴重,但是總體一路走高。中原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50個重點城市土地市場累計成交1.7萬億元。同比上漲8.8%,29個城市土拍超過200億元,50個城市土拍超過100億元,百億門檻城市數和兩百億門檻城市數都再創歷史新高。一線沿海城市的土拍市場引人注目,例如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土拍超過1000億。

土拍整體上漲,就直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開發商的拿地積極性正在增加,這背後暗示着房企們的資金正在從緊張轉向寬裕,資金面寬裕是銷售提升帶來的結果,所以從這個方面而言房企們3月份以來的網絡直播賣房、線上促銷賣房、飢餓營銷售房、打折促銷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土地市場增長,直接帶來一個結果, 3個月後,開發商房源滿倉。

開發商拿地是爲了建房銷售,1-3月份新房供應減少,4-5月份拿地上浮,也就意味着未來3-4個月市場新增住房大幅增加。根據房地產現行開發經驗,基本奉行“5986”高週轉模式,即拿地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回籠,6個月資金再週轉。更多的房企實際執行的是“456模式”,最遲4個月開盤,經典案例中,有這麼一條“開盤工期≤3個月;開盤工期在3~4個月”。

2、房企們信心滿滿,但另一方面風景不同,炒房客“降50萬”甩賣、攤價”扔房,七成房企打折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樓市總是兩股風吹來,一方面市場銷售熱火朝天的,開發商新房成交量已經開始同比呈現正向增長了,另一方面最近市場上傳出了棄房斷供潮和拋房潮。

所謂的棄房斷供,其實很容易理解,在我國的買房人中,超過70%是通過按揭貸款實現的,例如一套100萬元的房子,買房人只需要實際支付30萬元即可拿到房子,但是後續依然問題不斷,買房人需要按月向銀行償還月供債務,一旦月供斷掉了,無力償還並達到了《商品房抵押貸款合同》違約條款的時候,銀行會通過拍賣的方式把這套房子銷售掉,彌補買房人因爲斷供給銀行帶來的資金損失。

根據某法拍網顯示,2020年以來掛牌超過115萬套房源,比2019年大幅增長。

另外,根據報告顯示,近期以來,TOP20房企中有70%企業的銷售價格與2019年同比有下降,這也就意味着七成房企是正在悄悄進行打折促銷的,不難理解,一季度失去了銷售額的情況下,以價換量完成銷售目標實爲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炒房者拋售房產也多次出現,前不久就出現了一例,一位北京炒房客2年前在重慶購置180套房子,2020年5月份以來,正在(降價50萬元/套)“降50萬”甩賣。200萬元的房子降至150萬元,降幅達到25%,很少見到。

該買房嗎?筆者認爲開發商不好過,對買房人卻是好消息。3年以來,樓市炒房水分逐漸排擠出去,給剛需留下了更充足的入市空間,LPR下行、開發商打折促銷、炒房者降價出售,都可能是剛需上車的契機。

學習房地產、買房知識,關注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