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教读物主要是指把古代女性作为教育对象,通过阅读影响其道德观和生活观,左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类古典文献。古代女教读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对清代女教读物进行研究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而清朝是古代女教读物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教读物在继承前朝女教传统的同时,又分别在文章体例、教育内容、思想观念、教育对象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清代女教读物的成书背景

1644年,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明末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攻山海关,顺利攻占京师以后,建都北京,国号大清。政权上的变化也影响了统治政策、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新建政权,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更加强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主流思想上继续信奉推崇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理学思想,以及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科技和文化上面的剧烈冲击,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女性的生活和女教读物的发展演变。

1、专制统治与列强入侵相交织的政治环境

在政治上,清朝发生了两次骤变。先是满清王朝入关,改写了中国几千年来由汉人统治的历史,自此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完善其统治,在沿袭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清朝可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时期。清初是中国社会黑暗日增的时代,陈东原先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中认为当时的女性生存状况是:“取此前两千余年的妇女生活,倒而缧演之,如登刀山,愈登而刀欲尖;如扫落叶,愈扫而堆越厚。中国妇女的非人生活,到了清代,算是‘登峰造极’了。”学者们以“妇女地位下降”的说法来描述这一时期封建政治对女性的影响。与当时政治相呼应的女教读物也是极端的强调三从四德、忠贞节烈等封建女教思想。

第二次聚变就是年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变化。清末,列强入侵,船坚利炮,一方面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加深了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并且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劝诫缠足、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等便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清末的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初步觉醒的女性同胞高举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强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大力倡导女权、女学和妇女解放。自此,传统的女教读物开始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如晚清学者裘毓芳就以围绕女性争教育权的现实话题对班昭的《女诫》作出新的注释等。

2、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清代女性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上,清朝时期产生了有利于女性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例如康熙、乾隆时期,封建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手工业、制造业、对外贸易都出了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清朝的江南,这个温暖和多排水系统的地区就是全国的粮仓。农业的商品化、栽培地区的扩增都促进了此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对当时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产生了影响。在当时,以纺织女工为主的生产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相应的提高了女性劳动者的地位。这就直接促进了清代女性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女教读物层出不穷,各界才女纷纷大显身手。清朝经济发展不只是与当时的女性价值相辅相成,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影响下,使女教类读物得到传播还得益于印刷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际上,这些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一种力量补充,它被注入了女性文化和女性教育传播的持续活跃中。

3、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思想文化上,清代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对女教读物产生了较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的汉族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清统治者不仅极力倡导吸取中原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狂放”和“彪悼”。在封建强权的统治下,清代前期主要“汉化”了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流思想,与宣扬伦理、禁欲的理学体融为一体的贞节观念日益深入到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灵深处。故而当时对妇女要求极为苛刻,对三从四德、贞操节烈等内容的强调达到了极致。清代的女教读物更是集中、突出的把恪守贞节置于女子道德教育的首位。当时为了顺应封建统治,在思想上对妇女的种种压迫可谓是到达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随着清末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对女教读物的影响也是是不容小觑的。宁波第一所新式女学堂的开办倡导了各地女校的积极创办,新式女校学习也把《孝经》、《烈女传》、《女诫》等传统女教读物作为教科书,并且包括了数学、音乐、美术、物理、化学当时叫做“格致”、天文、地理等美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新的学校制度,培养了一批新的职业女性,如女教师、女护士、女医生,也培养了一批妇女活动家。女学的兴办、妇女思想的觉醒也一定程度上也对清末女教读物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影响,她们从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启发,痛感中国传统女教读物宣扬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的不公,然后又联系到对旧礼教、旧制度的批判。所以在当时女教读物的内容和指导思想都发生了变化,逐渐提倡男女平等、兴办女校,注重科学、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培养。

清代女教读物的体例分类概况

清代女子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清人全面、系统、集中的编辑出了关于女子教育的读本,遍及清朝统治的各个时期,例如王相的《女四书》、陈宏谋的《教女遗规》、清世祖《内则衍义》、贺瑞麟《女儿经》、蓝鼎元的《女学》、李晚芳的《女学言行纂》、陆圻的《新妇谱》等等,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既有单本,也有合订本;既有古人所作,也有时人著录;既有王公大臣的作品,也有民间的通俗读本;既保留了传统女教读物的内容,又融合了西方新式思想,较之以前的女教读物可谓大加完备了。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吴庆抵对中国古代女教读物进行了分类概括,他认为古代女教读物“采行实者宗刘,陈义理者宗曹,而后人为书之体亦无过此两类。”学者曹大为在吴庆抵的分类基础上把中国古代女教读物的分类进一步发展细化为四大类,其中包括以刘向《列女传》为代表的记传行实类、以班昭《女诫》为代表的阐明义理类、以吕坤《闺范》为代表的论传综合类和以《女论语》为代表的仪则规范类。

1、以李清《女世说》为代表的记传行实类

中国古代女教读物记传行实类的代表作品可以追溯到汉代刘向的《列女传》,这种类型的女教读物的特点就是根据历史上具体的人和事编写传记,通俗浅显极富感召力,易为广大妇女仿效接受。“采行实者宗刘”,后世“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所以自刘向之后,编写《列女传》的体例成为后代正史、方志设“列女”栏目的滥输。由刘向《列女传》而派生出来的众多作品中,较为重要的有《后汉书》等正史的《列女传》,以及《女记》、明《古今列女传》等。在清代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清辑刊的《女世说》。

李清(,字心水,扬州兴化人。其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据《江苏艺文志扬州卷》记载,其著述共分为二十八种,多为史部,其中现存十七种。《女世说》是李清众多著述中关于女教读物的代表作品。李清的学生陆敏树在《女世说序》中指出:“或者独以天下女子为可敬,故辑为是编,以告天下女子,曰为德媛者必若是,为才媛者必若是,宜为才媛德媛而不得为淫险者必若是乎?”,这就说明李清编写《女世说》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辑录古代女子的典型事迹,表彰其瑰节琦行,意存褒腿,以立鉴戒,有益妇教。道光年间辑刊的《女世说》也有一定特色,除了正史本传、各传,并兼采“稗官野记角永可讽者”。全书共分为四卷,篇目如下:

卷1,淑德,仁孝、能哲、节烈、儒雅。

卷2,宾才、毅勇、雅量、俊迈、高尚、识鉴。

卷3,通辩、规诲、颖慧、容声、艺巧、缘合、情深、企羡。

卷4,悼感、眷惜、宠璧、尤悔、乖妒、盖媚、侈汰、忿娟、批缪、狡险、微异、幽感。

从篇目分类即可看出,《女世说》尚能不拘一格。除了强调重视女子的淑德、仁孝、节烈等传统女教方面之外,还为能哲、舅才、通辩、颖慧以至艺巧、情深之类提供了较多的篇幅。就如同学者李灵年的论著《李清与〈女世说〉》中说道:“综观《女世说》全书,李清对所录人物,以正面褒扬为主,并且以‘情’为纲,对那些背离封建信条、追求幸福生活、执着于情爱的义烈人物,总是予以赞许、肯定。思想幵明,有清朝时期社会启蒙思潮的色彩。”关于李清辑录《女世说》的人物事迹选择特点方面,李嗣京在为本书做的序言中也写得很清楚,他写道:“吾因是而知世界之为情生也。情之所钟,妇女为甚。无婉娈之情,安得有姻缘;无沉挚之情,安得有节烈!。”以才显情,才情并茂是李清选取人物事迹的标准,这样的例子在卷中举目皆是,例如卷二《识鉴》篇中说道:

高欢娄妃少明悟,强族多聘之,并不肯行。及见欢城上执役,惊曰:“此真吾夫也!”乃使碑通意,又数致私财,使聘己。父母不得已而许。

李清用宴宴几语,将一个有自我见地、有胆有识,敢于背离世俗、自主择夫的少女形象竖立起来了。李清还注重了对那些见多识广、高风亮节的巾帼豪杰的描写,例如在卷一的《能哲》和《节烈》篇中分别列举出张后母和赵荀母德事迹,这两位母亲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真可谓大义瘭然,成为当时激励气节的榜样。《女世说》中还辑录了许多刚烈女子,她们临危不惧、奋起抗争,为弱小者树立了榜样:

晋武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胡奋女芳既入选,下殿泣,左右止之,曰:“陛下闻声。”芳曰:“死且不畏,何畏陛下!”费铁吸为巨帅,多行劫掠。至一庄,丈夫悉窜惟一妇以勺挥蚤汤泼之,数十健儿无措,狼独奔散。妇但秉勺据苍,略无所损。

《女世说》各篇因为所据文本不同,风格略有差异,但经过李清的润饰加工,全书大体上保持了风格的和谐统一。《女世说》中的每一个事例,都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从而行文简洁、要言不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清朝,这种传记类的女教作品还有很多。比较正式的除了上述的《女世说》,还有《清史稿列女传》、《闺范》以及顾之逵的《古今列女传八卷》等。《清史稿列女传》共分为四个部分,其编排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妇女表现节烈的形式分为若干小类。这种类型的女教读物,一般篇幅都不太长,因而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比较单纯。不过总的来看,后期的《列女传》大多简单、枯燥,流入专录贞孝节烈妇女姓氏的末途。

2、以章学诚《妇学篇》为代表的阐明义理类

根据学者曹大为的著作《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一书中所做的归纳,中国古代女教读物阐明义理一类最早代表作就是班昭的《女诫》,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在清代也出现了《妇学篇》、《新妇谱》、《妇女一说晓》、《女小学》等阐明义理类的女教作品。这种女教读物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女子立身处世的“三从之道,四德之义”大加论证,对于妇女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以理论阐述为主。

《妇学篇》的作者章学诚(—年)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史学理论家。但写这篇文章却充当了封建卫道士的角色。他因对袁枚倡导之下“比连母女姑舅,缀合姨娘梯妹”吟诗作文的风气极为不满,连篇累赎撰文诋毁攻击。妇学之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所以救颜风,维世教,饬伦纪,别人禽,盖有所不得己而为之”所以章学诚的这篇著作在当时是扮演了整饬世风的角色。在这篇著作中,首先体现出章学诚对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其次章学诚把古代妇学的内容分为职业之学、执礼通诗之学和通方之学三个层次,加以考证论述,强调“妇人本自有学,学必以礼为本”,“妇学之目,德言容功”,而章学诚在《妇学篇》中所说的职业之学就是传统女教所指的女功,即所谓“妇功丝臬”、“赋事献功”、“酒食是议”;执礼通诗之学主要是强调“妇人本自有学,学必以礼为本”,并且指责“今之妇学,转因诗而败礼;礼防决而人心风俗不可复言矣,夫故由无行之文人倡邪说以陷之。彼真知妇学者,其视无行文人若粪土然,何至为所惑哉!”告诫妇女要“姻于经礼,习于文章”。章学诚还认为:“通方之学,要于德言容功。”强调女子掌握技艺的重要性。这篇正统女教的代表性文章受到清朝统治阶级的赞赏,广为翻印传播,对当时的女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

在清朝,这种阐明义理类的著作还有清初顺治年间贡生陆折所撰的《新妇谱》,据他自己的序所说,《新妇谱》是其赠与女儿嫁作新妇的礼物。全书分为做得起、得欢心、声音、颜色、款待宾客、孝姑、敬丈夫等二十五个细目,专讲做新妇的规矩。因其能把一系列封建传统道理,讲的条理分明,娓媚动听,极尽周详委婉,成为教诲新妇的畅销读物。又有陈确、查琪续作《新妇补谱》,细目增加了绝尼人、不看剧、听言、抱子等篇章,这几部专门为新妇而作的女教读物在当时也形成了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另外,作者不详的《妇女一说晓》也是当时一部较为流行的阐述女教妇学的通俗读物。从书中“莫缠脚,图好看,这是女儿大苦难。皇太后,降谕旨,民间何可再如此”之句可以推断,此书编写与清朝前期,盖孝庄文呈太后顺治年间曾下谕禁止缠足。此后李振棠、柏子余相继刊印“以广流传”,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辑入《清簏丛书女学七种》。全书句式整齐,合厌押韵,说理深入浅出,如书中教诲妻妾和睦相处的一段“你命薄,无儿郎,何妨劝夫接二房。二房来,生儿早,你们大家才有靠。”②确如晚清为其作序的清簏洞主所说:“此书粗浅,如道家常,其言既易知,其感又易入,较前书有不待讲说而明晓之者。”

刊于光绪末年的《女小学》是由戴礼所编撰,本书模仿朱熹《小学》体例,采择经传格言之有关女教者及历代女学之书,分类摘辑,又各缀以论述,议论严谨,文理通明,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可说是古代女教读物阐明义理类的又一大著作。在末代王朝行将就木的宣统元年(1909年),《女小学》被当局特“准作为女教师范学堂参考书”,体现了此书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3、以蓝鼎元《女学》为代表的论传综合类

论传综合类的女教读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著作中既含有女子专传也含有阐明义理方面的论述。这种女教读物的写法,先列事例,再讲理论,封建妇女理论与史实相结合,读来不令人生枯燥之感。属于此类的女教读物在清代有蓝鼎元的《女学》、清世祖福临的《内则衍义》、李晚芳的《女学言行纂》,张承燮《张氏母训》,任启运的《女教经传通纂》诸种。

蓝鼎元的《女学》一书,成书于康熙五十一年(年,是清代女教读物论传综合类的代表之作。蓝鼎元,字玉霖,号麓州。父亲早逝,得益于母教尤多。他在《女学》的自序中表明了编撰此书的用意:

秦汉以来,惟班氏《女诫》最为亲切,而章句无多,学者少之。刘向《列女传》,择焉而不精;郑氏《女孝经》,语焉而不详;若华《论语》便初学矣,其辞值,无风雅之致;《女训》、《女史》、《闺范》、《女范》之类补苴杂出,难以枚述。大约简而不能该,繁而不能尽,鄙陋浅率,难登经史之堂。欲择其一以为女学专书,管霞义测,未见其可……故采辑经史诸子百家,及《列女传》、《女诫》诸书,依《周礼》妇学之法,开章总括其要,后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分为四篇。又于四篇中分章别类,使读者一目了然,随事矜式。

蓝鼎元为了弥补先前女教读物的不足之处,遂作《女学》六卷,通过具体事例以及说理论述的细致描写,来系统的归纳补充之前女教读物的漏缺,希望能达到“简而能该,繁而能尽,风雅之至,以登经史之堂”。《女学》的体例是“取妇之四德列为目,纂辑经史诸训,博采名媛遗徽,详求切要者登于篇。其最重者德,故于德类尤详,次言、次容、次功,合为六卷,条分缕析,附以己意论断之”。陈东原在本世纪年代的作品《中国妇女生活史》中称蓝鼎元的《女学》为“清初女教之盛,亦集两千余年来的大成,最早出的一部女教的书”,或许正是因为《女学》较为通俗易懂,在民间比《内则衍义》流传更广泛一些。晚清有的书铺甚至将《女学》冠以“汉著作郎刘向撰、明大学士解绪补”《古今列女传》、《典故列女传》之名翻印售卖这虽然是书商在借刘向、解绪的名声谋利,也反映出蓝鼎元《女学》尚为一般教女之家所乐于采用。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内则衍义》共十六卷,是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三年(1656年)继承孝庄文太后之训,“搜辑古来嘉美言行统成一编”为序已进。《内贝》本为《礼记》中的一篇,本书以《内则》精神为主旨,对其精神、义理加以阐发,所以称《内则衍义》。全书虽为大学士傅以浙等儒臣执笔代写,但是毕竟冠以清世祖的头衔而颁行,所以说此书反映出统治阶级正统女教思想的权威性。而乾隆年间刊行的《女学言行纂》,是清代女文人李晚芳的作品,本书的编法也是按照“首揭四要为纲,随缀以事文。”李本人“性独乐书史,在阁十数年,自左国秦汉及唐宋大家之文无不遍览”,所以她竭力主张女子应该读书,强调“有志女子自当从经史自传取益,……读书则是以古为鉴、以人为鉴者也,多读书而过着鲜矣”。这种论传综合类的女教读物,由于具备说理与事例相结合的特点,在清代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传。

3、以贺瑞麟《女儿经》为代表的仪则规范类

在清代以《女儿经》为代表的仪则规范类的女教读物并不注重理论的发挥,所以在这种女教读物中既不辑录历代妇人的嘉言善行,也不传颂贤良淑德的优秀事迹,而是侧重于把男女有别、三从四德、侍奉姑舅、居家主内的等礼仪规范编成通俗的语句,用来在女性生活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属于仪则规范类的女教读物在清朝除了贺瑞麟订正的《女儿经》之外,还有《四言闺鉴》、《闺训千字文》、《女三字经》等等。

《女儿经》原版作者不详,所以就以贺瑞麟订正的《女儿经》作为代表。贺瑞麟,号清麓洞主,清陕西三原人。《女儿经》成篇后在旧时流传极广,版本甚多。在众多的版本中,以贺瑞麟的这部订正本最为面貌一新,几乎对原文进行了全部的改写。确切地说,它是一部全新的著作。只不过借用了广为流传的《女儿经》的名义而已。此书包括大纲、细目、合总、广义四个部分,每句七字,力求押韵对仗,例如《女儿经》结尾云:“当做曲儿要记熟,句句还要懂的清。后来若到公婆家,仍是这般一样行。自然到处都夸好,万古千秋有令名。”除了贺瑞麟改编的《女儿经》之外,还有一种《改良女儿经》,出现于清代中叶,作者早已亡失。基本上也是三字一句,主要把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守的仪则规范编成“三字经”的形式,便于阅读和识记,《改良女儿经》通篇都讲妇女“接人待物”之礼,认为“习礼义,难尽说”,强调处世要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原则;在封建伦理关系方面极力宣扬“男尊女卑”,例如起首就称:“尊三从、行四德;习礼义,难尽说。看古人,多贤德;宜以之,为法则”,都是以三从四德为纲,昭示女子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礼义法则。但是《改良女儿经》中强调善养子女,如“有儿女、不可轻;抚育大,继宗承”;注重女容的朴素大方,如“穿衣裳,旧如新;学大方,人自称”,以及提倡“和”、“忍”等中庸的处世态度,对于现在仍有借鉴价值。因《女儿经》“语最明晓易记诵”较《女小儿语》更加精炼上口,影响遍及城乡,成为家喻户晓最为流行的女子蒙童教材。

另外一篇较为有名的就是《四言闺鉴》,作者清人冯树森,陕西泾阳人,所著《四言闺鉴》四字一句,取材宏富,组织精工。上起三代,下这元明,令嫒美女,贤妻良母之懿行,无所不及。目的无非是以事实为论据,教育妇女要懂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从而再培养出理想的孝女、节妇、贤妻、良母。至于《闺训千字文》一书,确是由清人所著,但是作者不详,其序文是吴兆桂所作。该书的著成,由文前小序可知,是为接续古代久已失传了的“姆教”,目的是让社会的教化通行、风俗日好而编写的;书中在阐述女子的言行规范上,爱憎分明,扬善抑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中在对待奴婢的态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立场。余如赵国华序《女千字文》、朱浩文的《女三字经》,或三字,或四言;字句长短、叙事次序都与《四言闺鉴》、《闺训千字文》等只是略有差异,其性质内容大都也是“曰德曰言,曰功曰容;备斯四德,济以三从”,大同小异,俱出一辙。

综上所述各种类型的清代女教读物,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得到文人儒士也是大加提倡,出现了众多的版本和种类,为女教读物在民间的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开创了清朝社会盛行女教的风气、重视女教的风气,继承了历朝历代重视对女子实行教化控制的历史传统。清代女教读物中的封建消极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女子反抗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萌发。

总结

清代女教读物不仅有蓝鼎元《女学》的严谨具体,陈元龙《妒律》的话粗理短,还有贺瑞麟《女儿经》的朗朗上口以及曾懿《女学篇》的时代气息,所以教育内容适用于清朝社会各阶层、各个时期的女性。并且在政府以及一些大儒贤达的推动下,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历代的鼎盛。之后女教读物也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在清代以及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对社会、家庭,还是对女子本身,甚至男子,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虽然清代女教读物中一些以维护封建纲常的男尊女卑、忠贞节烈等思想更集中的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最为腐朽落后的糟粕,形成了愚昧、麻木、拘谨、呆滞、狭隘、依赖、墨守成规、扼杀个性、毫无创见等封建社会的女性“国民积习”,这些弱点无疑就是封建女教读物强加给清代女性最淋漓尽致的体现;然而包含在清代女教读物中所鼎力宣传的克己忘我、坚忍不拔、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顾全整体、热爱祖国等优良的品质和情操,集中昭示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历史上每每被选为激励全民族弘扬磅礴正气的表率,在批判中加以继承是我们对待清代女教读物的正确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