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是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因詞作之中有三處帶“影”字,故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其中有一句就是“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出自《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全文如下: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這首詞是北宋詞中的名篇之一,是詞人傷春感時的作品。當時張先正在嘉禾做一個小官,有一天,他因爲偶然生病而不能出門去參加宴會,只能無聊地宅在家中,寫下了這首詞。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從這一句來看,張先也不是真的病了,而是喝醉了酒,所以當一覺醒來後腦袋還是暈暈乎乎的,雖然酒醒得也差不多了,可是愁緒卻依然纏繞着詞人,久久沒有消散。那麼他愁的到底是什麼呢?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從這幾句中可以看出,他愁的不過就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一種悲情意識,那就是從季節的流逝中提煉出來的悲秋傷春之感。從季節的輪迴中發現時間有限,導致對生命流逝的傷感,說白了就是自尋煩惱。詞人看着鏡子中的自己,感慨年華老去,青春時代的美好往事,如今都成了憂傷的回憶。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其實在詞人身上並沒發生什麼傷感的事情,如果他繼續把這種悲情渲染下來未免顯得太過矯情,於是下片筆調一轉,從抒發傷感之情轉到對春夜景緻的描寫上。在朦朧的夜色中,鴛鴦成雙成對地棲息在池塘邊上,月亮透過雲層,穿過花枝,在地上投下美麗的樹影,一切都是那麼恬靜、靜謐。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詞的最後,詞人又回到了屋中,外面的風也越來越大了,詞人先寫“重重簾幕密遮燈”而後寫“風不定”,說明作者體驗事物十分細緻。就是因爲外面有風,如果簾幕不遮,燈自然會被吹滅,所以作者進屋後首先做的就是把簾幕拉上。也正是因爲外面風大,詞人聯想到剛纔還在月下弄影的滿樹花朵,經過一夜的狂風摧殘,恐怕都要飛落到園中的小路上了。

“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歷代備受讚賞,和張先同時代的宋祁,還有後世的王國維都對這句有着非常高的評價。王國維說:“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個弄字,意境全出矣。”

但這一句好在哪裏,怎麼一個“弄”字就“境界全出來了”呢?王國維沒有明說,很多詩詞書籍中也沒有詳細解讀。直到在《楊雨說詞》看到了楊雨老師的解讀,她是這麼說的:

我認爲這句詞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把自然存在的客觀景物,巧妙地轉化成了擬人的主觀情感。本來只是月亮照射花枝而投射在地上的朦朧花影。可在張先筆下變成了“花弄影”,就好像花兒是一個特別自戀的小美女,趁着月光,擺出各種pose,欣賞着自己妖嬈婀娜的身影。這麼一想,“雲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在整首詞裏簡直就是最亮的一個焦點。

這裏給各位詩詞愛好者們推薦這套《楊雨說詞》,個人覺得這套書最好的地方有幾點,一個是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易於閱讀,那些特定的人、事、情、景彷彿都活過來了,似乎離我們很近,個個面目生動。二是解說有趣,每有新見,不經意間總能給人以感動,而不是給陳詞濫調塗上口紅,冒充好東西。三是縱貫橫聯,筆意滔滔,帶着讀者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遨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