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日本又整了個“大活兒”,似乎是爲了幫西邊的某印減壓,日本適時祭出了“釣魚島”名稱問題,一招拉走仇恨,讓中國目光東轉,輿論紛紛關注釣魚島。

所謂的釣魚島問題,是個比較複雜的混合博弈,既有領土歸誰的面子問題,也有海底新能源資源的爭奪問題。最重要的,釣魚島從十九世紀末就引得中日不斷鬥法,其實事關東亞權力秩序的重建,簡單說——誰來當東亞話事人。

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從清廷手中奪走釣魚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釣魚島被美國暫時代管,1972年轉交給日本。然而,中國並不承認美日之間的交接,一再表達我們對於釣魚島的主權。

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國籍漁船在釣魚島外海捕魚作業時,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隊(海巡隊)前往驅趕,他們將中國漁船視作入侵,試圖控制漁船。然而,中國船長拒絕海巡隊的無理要求,駕駛船隻衝向日本巡邏艇。

最終,中國船長被海巡隊逮捕,此事在中國引發了強烈的反日情緒。

事件發生後兩週,計劃運往日本的中國稀土全部停止,有關方面表示:“漁船事件影響了雙方交往。許多中國企業自行決定停止對日本的貿易運輸。”

然而官方從來沒有發表過“稀土禁運”的通知,一些日本人認爲,中國是不想惹惱世界貿易組織,所以託詞是企業個人行爲。不過,日方的觀點並沒有證據,完全是猜測。

實際上,即便中國對日本“稀土禁運”,他們也有能力保證足夠的稀土用於生產。

在日本,有很多進口商人專門做稀土生意,比如藤田邦宏,在他的倉庫裏堆滿了釔。釔是一種用於精密電子產品的稀土金屬,而2010年9月,中國不再出口釔。

藤田邦宏坦承:“日本產業陷入恐慌。中國一直實施持續性的策略,利用自然資源作爲政治施壓的手段。”

其實,日本產業的恐慌並非來自“飢餓”,而是來自“貪婪”。

世界上稀土儲藏量最大的是美國,約佔世界已知儲量的40%,中國稀土佔世界23%,排第三,但中國的稀土出口卻一直居高不下,這些稀土70%都被日韓買走,他們買了之後並沒有全部使用,而是儲存了起來,日韓手上的稀土存量佔了全世界流通中的3成左右,足夠他們繼續使用數百年。

所以說日本產業界對稀土禁運的恐慌,不是害怕造不出產品,而是擔心無法繼續囤積稀土。日本和韓國爲什麼千方百計地想要儲存稀土,它有多重要?對高科技產業來說,稀土就像“維生素”,對日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

大字不識的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稀土的重要性:取得這些金屬是必須的,它們“對尖端產業至關重要”且“比黃金珍貴”。日本沒有想到,海上衝突的背後,竟引發了一場災難。

其實,中國不僅暫停了對日本稀土的供應,也降低了向全世界出口的步伐。

最先表達壓力的是法國,當時法國政府發佈了一項命令:設立戰略性金屬委員會(COMES),負責評估對法國產業不可或缺的金屬的供貨中斷風險。最後,美國也坐不住了,雖然美國稀土儲量全球第一,但他們早就封存了稀土礦,轉而進口中國的,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因爲稀土的出口減少,美國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因爲日本在釣魚島的輕舉妄動,一場“稀土大戰”展開了。

當年,中國船長被日本海巡隊逮捕後,稀土出口的限制持續了六個多月,而後民間的稀土交易仍舊一潭死水,曾經一度火爆的稀土貿易變得波瀾不興。

日本衆多企業如坐鍼氈,畢竟日本自己儲藏的稀土不能動,即便拿出來救急價錢也很高,只能盼望中國再開閘門,放一些稀土出來。時至今日,一些日本電子企業仍對那場“稀土大戰”心有餘悸。

這一次,日本再次主動挑起釣魚島的刺頭,恐怕另一場“稀土大戰”正在醞釀中,相對於批評中國,日本企業也許更加怨恨挑起事端的本國官員。

文丨直觀

相關文章